中国司法领域人权保障新进展亮相,失信黑名单人数达308万
昨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一份名为《中国司法领域人权保障的新进展》的白皮书,全书约1万3千字,系统地概述了我国司法领域中人权保障的新动态和成就。这本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从制度保障、程序完善、执行力提升到被羁押人权利保护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
在冤假错案的防范与纠正方面,《白皮书》强调了中国坚持疑罪从无的原则。在过去几年间,已有数千名被告人因证据不足或其他原因被宣告无罪。对于侦查活动中出现的滥用强制措施、违法取证等情况,检察机关积极进行监督纠正。例如,河北省顺平县检察院在处理一起故意案时,成功排除非法证据,最终帮助公安机关找到真凶。
在权利保护方面,我国看守所执法工作的透明度不断提高,定期向社会开放。检察机关对羁押期限进行严格监管,确保了被羁押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白皮书》还提到了我国建立的信用体系,截至目前,已有308万人因未能履行法律义务而被纳入失信名单。这一举措有效保障了执行案件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对失信人员形成了有效的制约。
白皮书还指出,我国各级法院在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方面做出了显著努力。自2012年至2015年,新收申请执行案件超过1200万件,执结案件数量也相当可观。尤其在最近的一次集中执行行动中,涉及人民群众生存生活的追索劳动报酬、农民工工资等9类案件得到了有效解决,有效地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这份白皮书不仅展现了中国司法领域在人权保障方面的决心和成果,也凸显了我国在法治建设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面的努力和成效。通过完善司法程序、提高执行力、保护被羁押人权利等措施,我国司法体系不断向着更加公正、透明、高效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