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说中的钟馗
在敦煌遗书中,被发现的唐写本《除夕钟馗驱傩文》为我们揭示了古老的傩仪式的神秘面纱。在这神秘的仪式中,钟馗的形象被描绘得威武霸气——头戴钢头银额,身披豹皮,朱砂染身。他带领着十万丛林怪兽,四处捉拿流浪江湖的孤魂野鬼。“傩”究竟是何物?《钟馗驱傩文》中并未明说。
幸运的是,《新唐书·仪礼志》为我们提供了皇宫里举行的傩仪式的详细记录。尽管同名,但两者却存在明显的差异。在《新唐书·仪礼志》所记载的国典中,傩舞的领头者是方相氏,而并非钟馗。后人仍称之为跳钟馗。钟馗的形象,似乎已经与傩仪式紧密相连,成为了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在早期的巫傩祭祀仪式里,面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跳钟馗傩舞中,面具同样不可或缺。根据跳钟馗面具与商周时期面具在仪式中的作用相似,有人推测钟馗的形象早在商周时期就已出现。而关于钟馗的名字起源,有一种说法认为他可能源自一位名叫仲虺的著名巫师。在殷商时期,仲虺以擅长求雨仪式而闻名,人们因此用他的名字来代指巫师这个职务。由于仲虺与钟馗发音相近,所以在流传过程中被误记为钟馗。
还有说法认为钟馗是洗衣服用的大棒槌。在古时的画像砖里,我们可以轻易寻得挥舞大棒的勇士形象。大棒与钟馗之间的联系究竟是什么呢?顾炎武认为,“钟馗”两字发音的反切,即钟字的声母加上馗字的韵母相拼,发音为“追”。在古汉语中,“椎”的意思就是大木棒,而钟馗二字通则与终葵这个古老的姓氏有关。据史书记载,殷时代遗民有七大家族,其中之一便是终葵氏,他们的专长是做木棒木槌。
关于钟馗的,众说纷纭,至今仍是中国民俗文化史上的一个谜。想要了解更多关于钟馗的故事和传说,那就请关注我们的频道——奇技网。这里将为您揭示更多民间传说中的钟馗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