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不断显现其严肃性和强制力,正如牙齿逐渐坚固,敦促更多人守法行事。据《工人日报》报道,关于疫苗管理法的三审稿加大了对涉疫苗相关犯罪的处罚力度,充分显示了对问题疫苗的零容忍态度。
去年底的征求意见稿中,对违法行为的罚款金额尚有所保留,但今年四月二审稿及最新的三审稿接连提高了罚款金额,甚至涉及行政拘留的严厉措施。这种力度的提升,是对犯罪行为的坚决打击,也是对潜在违法者的有效震慑。显然,法律正逐渐长出“牙齿”,让违法者付出应有的代价。
问题疫苗事件频发,背后暴露的是违法犯罪成本低的问题。而法律加大处罚力度,一方面可以实现对违法行为的惩治,另一方面也能有效震慑和预防潜在犯罪,让潜在违法者三思而后行。实际上,从环保法修订后的实施效果以及“醉驾入刑”后的社会反响来看,法律的震慑力和强制力在实践过程中得到了充分验证。
我们必须认识到,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的最后防线。及时将公众关注的焦点、舆论的关切纳入法律范畴,是对现实的回应,也是法治国家的应有之义。在肯定法律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的我们也应意识到社会治理的复杂性。
在食品、药品安全等重大民生问题上,法律虽然重要,但并非唯一手段。我们期待的,是多种治理手段和规则的综合作用,如道德约束、行业协会的自律以及市场规则的调控等。毕竟,社会治理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让我们共同期待一个更加法治化、规范化的社会环境,让守法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