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没现代那么便利,那么他们的厕所和现在有
在现代化的生活中,我们享受着便捷的水源、火源,甚至在上厕所后,一张卫生纸就能轻松解决问题。但在纸尚未诞生的古老时代,人们是如何应对这些日常挑战的呢?每个国家和朝代都有着独特的卫生习惯,让我们一同探寻古代人们的清洁方式,特别是关于如厕后的清洁方法。
在古代中国,当纸张还未发明的时候,普通民众往往是就地取材,用石头或树枝来清洁身体。而对于古代的贵族们,他们则采用了一种称为“厕筹”或“厕简”的工具。这些厕筹是由竹木制成的薄片,长度约为30公分,宽度约3公分,厚度约0.5公分。这些薄片被精心削制,两端圆润,有的还在柄上刻有生动的图案。使用完后,这些厕筹会被清洗干净,供下一个人使用。
这种用竹木制成的厕筹在古代中国一直使用到元明清代,之后才逐渐被纸张所取代。在民国初年,由于生活贫困,许多人仍然使用瓦片或玉米梗来清洁。有趣的是,古代的厕所里不仅仅放置了厕筹,还放了干枣。西晋时期的一则故事就为我们揭示了这一点。
西晋大将军王敦被招为驸马爷,迎娶的是武阳公主。在新婚之夜,他如厕时发现了厕所里放置的一盒干枣,误以为这些是供如厕后食用的。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将枣子全部吃完。如厕完毕后,婢女又为他端来一碗水和“澡豆”。澡豆是古代一种混合了天然去污原料和香料的清洁用品,主要用于洗手。而王敦误以为这些都是食物,于是将它们一并喝下肚。实际上,干枣是用于塞鼻子防臭的,而澡豆则是用于清洁的。
这个故事不仅揭示了古代人们如厕后的清洁方式,还展示了古代贵族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细节。古代的厕所设计也是充分考虑了清洁和舒适的需求。这些细致的设计以及人们对清洁的重视都体现了古代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对卫生的重视。这种对卫生的重视和追求无疑也影响了他们其他方面的生活习惯和态度。让我们从中汲取智慧,更加珍视和重视现代的卫生条件和生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