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子打压郑伯,他居然派人割了周天子的庄稼
在公元前770年,郑武公及其他诸侯的拱卫之下,洛邑成为新王朝的都城,东周王朝由此诞生,中国历史也揭开了新的篇章。此时的周天子虽已失去昔日的辉煌,仅保有方圆一二百里的领土,但其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有着一定的号召力。诸多实力雄厚的诸侯国纷纷跃跃欲试,企图借周天子的名义号令诸侯。
在这风起云涌的时代背景下,郑国作为周天子近邻,实力逐渐崭露头角。郑庄公在位时期,国力雄厚,对周天子保持着一定的尊重。他倡导成立了诸侯国联盟,以“以王命讨不庭”为宗旨,为周王室消除内忧外患,维护了东周政局的稳定。随着郑庄公对周王室的影响日益扩大,与周天子的矛盾也愈发激化。
周天子与郑庄公曾交换质子以取得信任。留在郑国的东周太子在听闻父亲驾崩后匆匆回国奔丧,不久便病逝。太子的儿子继位后,将父亲的死归咎于郑国,这使得周王室与郑国的矛盾愈发难以调和。周桓王对此心生不满,开始打压郑国,剥夺了郑庄公的权力,并任用虢公为卿士。这一举动令郑庄公大为不满。
恰逢郑国发生了饥荒。在郑庄公调度赈灾之际,一位军官因对现状不满而发牢骚。郑庄公愤怒之下派遣这位军官前往周天子庄稼地“筹集粮食”。这位军官毫不犹豫地直奔麦田,收割多车麦子后扬长而去。周天子派出的守卫试图阻止却遭到无视。此后,这位军官又带着镰刀和队伍前往成周的谷地,割走了周天子的谷子。此举虽看似狂妄,但实际上也反映出郑庄公对周天子的不满和矛盾心理。
本以为自己的行为会引发周天子的报复,但郑庄公意外地发现周天子暂时咽下了这口气。这主要是因为周天子的实力已经不允许他轻易采取行动。周桓王并非易于对付的角色。他后来带着军队讨伐郑国时虽然失利,肩膀也被射伤。这次事件彻底扫尽了周天子的威严,而郑国则成为了春秋初年的真正霸主。整个故事生动地描绘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复杂的关系以及彼此间的争夺与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