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危难时向齐国借粮,齐国为何见死不救-
在历史的长河中,齐国曾是一个充满智慧和英勇的国家,但在齐末君田建的手中,其命运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这个国家的短视与无能,改变了天下的格局,使得秦国得以统一。
齐国,曾是六国联盟中的一股强大力量,但在长平之战的关键时刻,却选择了沉默。当六国联军讨伐齐国时,齐国一度岌岌可危,却又因田单的聪明才智,成功驱逐燕军,恢复了国家的安宁。齐国的命运并未因此好转。
齐湣王遇害后,齐襄王曾在民间流浪,历经磨难。这段经历使得田齐失去了昔日的高贵与霸气。齐襄王在位时,其谨慎处理国际关系,小心翼翼,力求避免得罪他国。但齐王建继位时,年仅十六岁,其母成为实际的决策者。她秉持着不得罪他国的原则,希望齐国能够远离战火。历史并未如她所愿。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中关于齐王建的记载虽然简略,但长平之战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面对秦国的强势和赵国的困境,齐王建拒绝了向赵国借粮的请求。他忽视了周子大夫的警告,认为赵国是齐国的重要屏障,一旦赵国灭亡,齐国将难以幸免。齐王建选择了迎合秦国,选择了短视的安宁。他坚信只要站在秦国一边,就能保证齐国长久的太平。然而现实残酷无情,当其他五国相继倒下后,秦王政并未停下他的脚步。
长平之战期间,秦国一直在观望齐国的态度。齐国拥有优越的地理条件和丰富的粮食资源。如果齐国选择救赵,秦国可能会退兵;否则,秦国将进攻齐国。齐王建和他的母亲选择了不借粮给赵国。他们的决定既有对秦国的畏惧,也有对六国伐齐的阴影的顾忌。他们更希望看着六国互相攻伐,以消除往日的心头之恨。当秦国统一六国的脚步不可阻挡时,齐王建被迫向秦国投降。
此刻的他是否还记得周子大夫的劝谏?历史告诉我们,短视和无知终将付出代价。齐国的命运在齐王建手中走向了悲剧的结局。这个故事也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智慧和勇气才能引领国家走向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