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116字被指12处语病 北大教授回应
在2022年4月30日,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在个人微博上发布了一段简短的疫情相关点评,全文共116字。这段看似简洁的点评却引发了网友“邓学平律师”的细致审视,他指出了其中存在的12处语病,包括用词冗余和语义模糊等问题。这一事件迅速引发社会舆论对公众人物语言规范的热议。
张颐武教授对此迅速做出了回应。初次回应时,他称这段微博为“随手写的点评”,并未经过刻意修饰。他坦然接受批评,并表示“没什么大毛病”,“挑不起什么事”,同时感谢批评者的指正。他更是表示,未来会多写微博,乐于接受更多建议与批评。
在第二次回应中,张颐武以轻松的语气调侃道:“古人有一字师,今有百字师”,感谢批评者费心费力地指出所谓的“语病”,并暗示争议更多源于内容理解上的分歧,而非文字本身的问题。
这一事件引发了外界不同的声音。批评者多为网友和语文教师,他们认为张颐武作为中文系教授,其文字表达应更具专业水准。两次回应中依然存在的“语言组织混乱、态度轻佻”等问题,让他们觉得有失身份。而另一部分网友则持支持态度,他们认为微博是个人的表达空间,无需以“出版物标准”来要求。相较于文字形式,内容观点更为重要。
这场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专业身份与语言规范的问题。批评者认为,高校教授,特别是在中文领域,在公共平台的发言需兼顾严谨性,避免“低级错误”。二是关于社交媒体表达的边界。支持者则主张要区分学术写作与社交媒体上的随感,认为在“非正式场景”中,应该允许一定的表达空间。
尽管这一事件最终没有引发进一步的学术或校方层面的回应,但它无疑成为了公众讨论语言规范与网络表达特点的一个典型案例。张颐武教授的语言风格与身份之间的冲突,引发了人们对语言规范、网络表达、以及公众人物在社交媒体上的责任等诸多问题的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