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过李清照,一生反清复明,金庸却说她是乾隆
金庸在《书剑恩仇录》中注明的陈家洛之母徐灿,乃是清朝最受瞩目的女词人。其人生历程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背后隐藏着深沉的故事。
在清朝顺治九年的一个春日,陈之遴的船上洋溢着喜悦的气氛,他即将赴任弘文院大学士,相当于宰相之职。他的夫人徐灿却开心不起来。这位名动天下的才女,对清朝怀有深深的疑虑,她希望丈夫能扛起反清复明的大旗。命运似乎总在捉弄这位才华横溢的女子。
徐灿,一个聪慧绝伦的女子,她的家世显赫,从小便沉浸在经史子集、诗词歌赋的海洋中。她的才华如同明珠般闪耀,她的诗词充满了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韵味。作为一个女人,她不仅要学习诗词,还要学习女德、女容、女言、女红,成为帝国时代合格的生育工具。她深受儒家思想的浸润,同时也受到女德熏陶。在这样的背景下,徐灿的才华更加引人注目。
在明朝崇祯年间,还是少女的徐灿已经展现出了她的才华和魅力。她填写的词充满了春愁和愁心,她渴望得到一个可以依靠的男人。徐父在梦中见到龙盘踞在自家花园的栏杆上,醒来后得知女儿的心事,便决定为她寻找一个好归宿。
在一个雨天,陈之遴来到徐家躲避大雨,被徐父相中。陈之遴不仅相貌堂堂,而且才华横溢,家属名门。他对徐灿也颇有好感。于是,这段带有父母之命的婚姻就这样确定了。这段看似美好的缘分背后却隐藏着不为人知的陷阱。
夺得一支红玉满怀香
徐灿的婚后生活,在夫家暂时过得如诗如画。新婚不久,她的公公因军功卓著,得到了丰厚的奖赏,而她的丈夫也在同一年考中进士,一举成名。用粤语来说,徐灿真是一位能带来好运的媳妇。
夫妇俩后来在北京定居,寓居西城。他们购买了一座四合院,前门有古槐掩映,后院则建有凉亭,亭前种着合欢树。在这美好的环境中,两人常常在树前赋诗唱和,缠绵悱恻。
树亦合欢,人亦合欢,两人的生活充满了诗意和浪漫。当徐灿年纪渐长,无法满足丈夫的需求时,她甚至为他遍访苏杭各地,找到了一个年轻的小妾。对此,陈之遴感激不已。
现代人很难理解这种陈腐的思想。为什么一个女人会心甘情愿为丈夫纳妾呢?这就是那个年代的女德典范。在徐灿看来,为丈夫纳妾真的是一件小事。她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她的眼界不仅仅局限于小恩小爱。
05 惊魂不待君先说
明末,是一个充满苦难的年代。就在徐灿一家享受尊荣的时候,她的公公在抵御东北女真入侵的战争中连连失败,惹怒了崇祯皇帝,最终投牢自杀。崇祯皇帝迁怒于陈之遴,将他逐出朝廷,永不录用。
突遭巨变,陈之遴和徐灿的反应截然不同。徐灿心想,既然不能做官,那就回到江南的家乡,那里有田地可以保障他们的生活无忧。陈之遴的想法却完全不同。
清兵入关后,陈之遴第一时间投诚,加入了清皇朝的大家庭。在那个所有男人都迷茫痛苦的年代,陈之遴却抓住了机会,逆风飞行、青云直上。这一切的转变让徐灿感到震惊和失望。
丈夫出仕那一年,春天无限美好,但徐灿却感到心如刀割。她不禁想起前朝的亡国之痛,以及现在的转变。她悲咽落泪,感叹丈夫的转变如此之快。她也看清了官场的变幻莫测,就如晓云流月般变幻不定。
可惜这份清醒的洞察,利欲熏心的陈之遴却看不到、也不屑于看到。
06 龙归剑杳多少英雄泪血
徐灿之所以如此清醒,是因为她目睹了丈夫的一系列行为。为了表示对清朝的忠诚,陈之遴赋诗明志,甚至说出“行年四十,乃至三十九年都错”这样的言辞。这些行为让徐灿感到无奈和心痛。她看到了丈夫对权力的渴望和对家族的背叛,也看到了那个年代的英雄泪血和无奈选择。陈之遴曾向清廷提议挖掘朱元璋的陵墓,意图破尽明朝气数,此举令许多人大跌眼镜。人们纷纷议论,陈之遴不过是一个对新朝胁肩谄笑的奴才,连知识分子的尊严都谈不上。
徐灿,作为陈之遴的妻子,内心矛盾重重。她受过儒家的志向熏陶,对丈夫的行径不屑一顾,但女德的规范又让她不得不服从,连发声都不敢。两种力量在她体内撕扯,让她陷入挣扎的深渊。
果然,陈之遴的行为最终引来了灾祸。他在清朝得势时依附多尔衮,权势熏天,但在多尔衮死后立即撇清关系,继续在顺治帝亲政时期扶摇直上。他与汉官结党争斗,弄得朝廷乌烟瘴气,最终被顺治帝一气之下发配到尚阳堡。
徐灿的心凉透了,她深感无力挽回悲剧。她曾写下《永遇乐·舟中感旧》,表达了对丈夫行为的失望和对昔日荣耀的怀念。词中透露出她对国家前途的深深思考,超越了同为女性的李清照。
尚阳堡是流放的地方,陈之遴和徐灿在这里度过了艰难的七个月。虽然陈之遴后来被召回北京重新任职,但他依然闯祸不断。最终,他因依附权贵吴良辅而遭贬,一住尚阳堡就是九年,最终死在这里。
陈之遴死后没多久,他的爱子也因病而亡。徐灿心如死灰,精神几乎崩溃。她唯一的盼头就是将丈夫和孩子的枯骨运回家乡。她硬是从顺治朝熬到了康熙朝,终于等到康熙到东北祭祖的机会。她不顾一切地跪拜在圣驾之前,哭诉自己的愿望——只希望圣上开恩,将先夫的遗骨赐还故里。
徐灿的故事令人感慨万分。她不仅是一个才女,更是一个有情有义的女子。在丈夫落魄之时,她始终不离不弃,甚至不惜冒险为丈夫争取最后的尊严。她的故事告诉我们,爱情和亲情的力量是无穷的,能够让人在困境中坚持下来。她也提醒我们,在政治的漩涡中,个人命运往往难以掌控,但只要有信念和勇气,就能为自己争取一丝尊严和正义。康熙得知陈之遴与徐灿的遭遇,内心深感痛惜。在深思熟虑后,他终是开口,允许他们带着亲人的骸骨回到故乡。
徐灿伏地长跪,泪流满面地感谢皇恩。康熙的宽容并未能抚平她内心的创伤。她深知,自己虽能回家,却无法弥补心中的遗憾。她生命的乐章似乎已经暂停了写诗填词的旋律。
回到江南的家园,徐灿发现昔日繁华的家园早已荒废。心境的转变让她转而潜心学佛,佛经抄写近万卷,最终在82岁的高龄辞世。她的这种选择,让许多人感到遗憾,因为她曾经以家国情怀和胸怀天下的格局作词,连李清照都未能比肩。
如果徐灿能够保持那份格局和心境,继续挥毫泼墨,她的成就或许将更加辉煌。历史没有如果,只有结果。她选择了遁入佛门,寻找内心的平静。因为佛门所教,无非是自度。或许,若徐灿能再次提笔作词,她便会感受到天地的宽广、心神的宁静。
抄完佛经、写完词,推开门的那一刻,便是星空的璀璨。每年的此刻,星空依旧,永恒不变。这就是徐灿,一位才华横溢的女词人,一生反清复明,她的故事令人感叹。
更多关于徐灿的传奇故事,以及她与金庸笔下的乾隆生母之间的传闻与猜测,都在奇技网的频道中。想要了解更多,就请关注我们的频道吧!让我们一起探寻历史的秘密,感受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