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恢复高考

奇闻趣事 2025-04-03 14:50www.198689.com奇闻趣事

中国五百七十万考生,带着沉甸甸的希望,走进了历经十余年沉寂的高考考场。回望过去,那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当年的世界大专院校新生人数达到二十七万三千人。那是一个混沌与希望交织的时代,一九七七年和一九七八年,考生人数更是达到了六百一十万和四十点二万的高峰。

在安徽凤阳这片古老的大地,李克强曾插队三年,深深体验了生活的艰辛。他回忆起自己参加高考的那段经历,心中依旧充满感慨。一九七七年恢复高考,那是一个改变命运的契机。填报志愿时,他对于北大充满了敬畏,第一志愿选择了本省的一所师范学院,因为听说那里的学费全免。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第二志愿毅然填报了北大。最终,因为北大的优先录取权,他得以进入当时的“政法业余”,也就是后来的法律系。当他在田间地头得知自己被录取的消息时,那种喜悦无法言表。

那时的李克强,只是众多学霸中的一员。他在校园里勤奋刻苦,为了背单词,甚至自制了一个小本,走在路上、排队打饭、等待公交车的每一刻都在背诵。因此在大三时,他就能翻译英文原版法律文献了。他的努力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他翻译的英国宪法材料得到了世界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的认可。除此之外,他还自学经济,借阅了大量经济和经济法的英文原著。

今天的高考已经成为常态化的任务,每年的考试日期固定,题型相对稳定,流程越来越成熟。然而在那个年代,能否进入大学、如何考试都是充满悬念的。一九七七年对于新中国来说,是一个历经磨难、终于迎来曙光的一年。恢复高考的决定点燃了无数有志青年的激情与斗志。刚刚复出的邓小平亲自召开科学和教训任务座谈会,坚定决策恢复高考,并亲自推动招生工作的进行。

那个时代的考生构成丰富多样,包括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还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等。当时的高考时间定在十二月的冬季,这也成为了新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冬季高考。这次高考的意义不仅在于选拔人才,更在于给当时国家的年轻力量传递了一个信号:国家正在回归正常秩序,将公平地培养和选拔人才。

事实上,恢复高考为中国的各个领域储备了大量优秀人才。张艺谋作为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经过曲折的争夺被破格收入北京电影学院;王毅作为现任国务委员和外交部长,也是在当时通过高考进入北京第二外语学院学习日语;易中天在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后第二年决定报考武汉大学研究生;俞敏洪更是在自己三次高考的历程中,终于在七十年代末成功考上了北大。这些人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无数人继续追求梦想、努力奋斗。在历经两次落榜的挫折后,俞敏洪的人生迎来了转机。他报名参加了县教训局的外语高考指导班,和一群志存高远的少年住进了一个简陋的大房间。那里连厕所都没有,但他们毫不在意,心中只有一个目标:迎接高考。

每天早晨,他们迎着朝霞晨读,背单词、背课文,做题、讨论,一切都是为了迎接那场人生重要的考试。即使每天十点半熄灯后,他们也依然打着手电在被窝里继续学习。这份毅力和决心,令人动容。

1979年的高考英语考试中,俞敏洪仅用了40分钟就完成了试卷。他的英语老师误以为他这么快交卷是因为考得不好,愤怒之下还给了他一个耳光。分数出来后,俞敏洪的英语考了95分,总分387分,而当年的北大分数线是380分。

他面临困境,因为北大的录取条件是他的语文必须及格。他的语文成绩只有58分,远远没有达到及格线。在填报志愿时,老师帮助他填了北大作为志愿,但他心中充满了疑虑和不安。

八月末,当身边的同学都收到了录取通知书时,俞敏洪却一无所获。正当他认为自己无缘北大时,大队的人找到他并告诉他县里有电话来。当他赶到县教育局时,他收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录取通知书——他考上了北京大学!那一刻,他欣喜若狂,与两位考上大学的朋友一起,激动得在马路中间又蹦又跳。连路上的大卡车都停下来观望这个激动的场面。

接下来是一部感人的高考纪实短片——《疫时高考,等候出发》。这部短片记录了2020届高考生的奋斗历程和积极态度。在这个特殊的年份里,他们面对挑战,坚持不懈。虽然疫情打乱了一切常规的学习计划,但他们最终站在了高考的起点上准备出发。这部短片展现了高三考生的勇气、乐观和活力以及他们对梦想的执着追求。无论结果如何他们都已准备好迎接人生的下一站挑战机遇和磨练将在他们未来的生活中继续存在但这次高考的经历将成为他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鼓舞他们不断前行。人生中的考试不仅仅是一次而这次高考的经历将成为他们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让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和自信地前行。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98689.com 奇技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