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历史周期律
回望历史深处,我们不禁思考: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解决收入不公、实现公平正义的历史意义究竟何在?作为一名对经济情有独钟,却喜欢在历史领域里游走的人,我深知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宏大的视角。
许多社会历史现象,在孤立与历史的广阔背景下去看,得出的结论往往截然不同。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极端的贫富悬殊仿佛是一个历史周期律的推动者。历史现象的背后,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支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
几千年前的一个夜晚,大泽乡中一群衣衫褴褛的农民将写有“陈胜王”的布条塞入鱼腹。他们或许并未意识到,正是他们的行动,将一种独特的周期现象纳入了中国历史的长河。几乎每一个朝代都经历了一个从相对公平到不公平再到极端不公平的循环,最终引发社会动荡,推翻旧制,重新洗牌。而每个朝代在结束前夕,都会出现畸形的“精英繁荣”,土地高度集中成为其中的显著特点。
对于研究中国历史的学者而言,他们明白在这个循环往复的周期里,每个能赢得长久安定的朝代都是从打破原有社会结构、实现“均田”开始。在农业社会里,“田”即土地是最主要的生产资料。而那些未能做好这一功课的朝代往往都成为了短命的朝代。以民国为例,辛亥革命后,中国原有的社会结构几乎被完整地继承下来,包括那熟悉的贫富悬殊和土地集中问题。如果把民国放在中国历史的大背景中观察,你会发现它并没有完成每个长寿朝代开始时的历史任务,即打破旧有的社会结构并实现公平。孙中山试图通过“”来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为民国补课,但由于多种原因,这个过程被豪门对财富和权力的垄断所打断。
这个问题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才得到最终解决。从历史的角度看,新中国的奠基者们对中国历史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们明白只有打破不合理的社会结构、实现体制公平才能确保中国的长治久安。从中国的历史进程看,在新中国成立后必须补上公平这一课。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的理念在新中国得到了更好的实践。只有实现了公平才能摆脱长期的动荡不安实现民族的复兴。同时与历史上的朝代不同的是新中国所处的历史环境决定了它还需要补上“现代化”这一课。
建立新体制的那一代人深知中国历史周期律的影响他们或许在心中形成了对中国历史之结难以排解的情结。他们透过历史的风云看到了公平在中国治乱中的重要作用知道民心的向背能够决定国家的兴衰存亡从而努力寻求一种能够确保公平的体制来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避免历史周期的重演。在这种历史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了以调动资源为手段以公平为核心的新体制。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有的力量才能实现资源的集中调配,确保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西方国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完成的资本原始积累与再积累。这样的高速积累显然是以消费压制为代价的,这也使得公正的体现尤为重要,尤其是分配的公正。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选择公平体制不仅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对近代中国历史的深刻回应。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人,通过公平的体制探索,试图避免历史周期律的困扰。如果我们把这场变革放在历史的长周期中审视,不难发现,它为中国彻底摆脱历史周期律奠定了基础,其历史意义深远,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1949年,可能将成为中华民族的标志性事件。未来的人们在回顾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时,或许会认为,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有三个决定历史特征的时代:黄帝、先秦、以及1949年后建立的公平体制时代。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贡献,而1949年之后的公平体制为中华民族走出周期性动荡找到了出路。
从历史角度看,秦的大一统虽存在缺陷,但其短暂的存在为中华民族树立了大一统的意识,成为了一种主动选择的可能。同样地,今天的公平体制也让中华民族知道,尤其是中下层人民知道,还有一种公平的生存方式存在。这种公平体制的精神可能会成为中华民族的另一个追求,为中华民族立下一个新的划时代的标杆。
对于那些真心关心中国未来的人而言,应有顺天应民的历史高度和历史感。当代中国正在尝试将市场经济与公平正义相结合,这可能是解决分配不公问题的历史切入点。我们不难发现,在中国历史传统中,下层人民和文化精英在“公平”这个问题上高度一致。我们应深入理解并珍视这种历史的记忆和传统。
需要强调的是,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传统需要与时俱进。将中国的历史周期律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我们会意识到公平不仅是历史的选择,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精英理念的体现。对于想要忽悠民众、制造不公平现象的个别“文化精英”,他们早已背叛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文化精英的“公平”传统。
公平体制的历史意义在于它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一种公平的生存方式和社会选项,使中华民族意识到公平的潜意识的追求。想要真正了解中国的历史周期律,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并珍视这种历史的记忆和传统,始终坚持公平与正义的价值理念。更多内容请关注频道更新,让我们共同见证中国的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