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手机标注”谋利 不法生意应彻查
深究“手机标注”背后的生意:不法牟利行为应受到彻底调查
近日,浙江尹先生发现自己的手机号码被某些软件平台错误地标注为“教育科研机构”,引发公众关注。想要查询是哪些软件进行的标注,或是取消这一错误的标注,都需要付费。央视于4月18日曝光了靠“查询骚扰电话标注”牟利的“号查查”网站,该网站随后宣布停止服务。
在智能手机普及的今天,电话标注功能为我们提供了便利,帮助我们识别可能的骚扰电话。这个功能正在逐渐“变味”。刚刚解除某些软件的错误标注后,很快又会出现新的错误标注,这种困扰可能发生在每个人身上。若手机号码被恶意标注后,有偿查询和取消成为一门无人监管的生意,可能会引发一系列道德和法律问题。
媒体的曝光为我们揭示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但涉事平台和网站的自我停业务远不足以解决根本问题。我们需要有关部门的立即调查,深入研究这其中涉及的法律问题。
目前,手机用户可自行借助软件平台完成标注,但谁来负责审核标注的正确性?答案显然是肯定的,但审核的具体执行方式和责任人却尚未明确。软件开发者在提供标注服务的似乎也将“信任”的权利交给了手机用户,但这种做法是否过于草率或不负责任?一旦标注错误,用户应该怎么办?一些软件平台通过免责声明试图规避自身的核实责任。
更让人不解的是,既然标注本身是免费的,为何更改或取消标注却要收费?软件的功能设置为一些不法网站提供了牟利的机会,这些网站利用软件自身的漏洞和外部监管的空白,利用用户的实际需求来牟利。
无条件信任是不可靠的。即使软件运营者进行审核,我们如何保证其审核过程的合法性和结果的准确性?软件运营者是否有资格查看和核对用户的个人信息,尤其是职业信息?用户提供的职业信息就一定准确吗?个人信息在审核过程中是否存在隐私泄露的风险?
从技术层面来看,取消错误标注并不存在障碍,但谁来审核、如何取消(或修改)标注存在一个主体适格的问题。这需要我们通过法律法规来明确和规范。
据记者调查,目前至少有30多款手机软件提供电话标注服务,因恶意标注或号码变动导致的“误伤”情况屡见不鲜。个人信息被侵犯已经成为事实,如果不及时整治,这条非法产业链将会使更多的手机用户被迫出钱“改错”。
手机号码标注软件的诞生与骚扰电话的疯狂泛滥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呼吁有关部门及时查处平台不法经营行为、立法规范相关标注行为的我们也期望通讯运营商能肩负起自己的责任,通过技术手段为用户拦截骚扰电话。只有这样,标注软件产生的问题才有可能得到彻底的解决。
在这个信息时代,保护个人信息不被侵犯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呼吁相关部门、企业和个人共同协作,建立健全的信息保护机制,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安全、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