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毛泽东回忆称聂荣臻是个厚道人

奇闻趣事 2025-04-02 06:31www.198689.com奇闻趣事

重述这篇文章,我们将聚焦于聂荣臻元帅的人格魅力和品质,透过描述毛泽东对他的评价以及聂荣臻的行为表现,展现一个忠厚、正直、敢于担当的领导者形象。

在1958年的军委常委会议上,毛泽东对聂荣臻做出了一个深情的评价:“聂荣臻是个厚道人。”这个评价并非空洞的赞誉,而是基于聂荣臻在军事和政治生涯中的实际表现。

彭德怀,作为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领导,也在一次军委扩大会议上传达了毛泽东的这一评价。他用富有深情的湖南话形容聂荣臻为“驴驹子”,意味着聂荣臻同志如同勤劳负重的小毛驴,吃得少、干得多、走得远。这不仅是对聂荣臻工作能力的赞誉,更是对他无私品质的形象描绘。

回忆往昔,当杨成武将军向毛泽东请示建军节人员名单时,毛泽东再次强调:“聂荣臻是个厚道人。”这是对聂荣臻个人品质的再次肯定。

在众多对聂荣臻的了解和熟悉的人眼中,他是一位对党无限忠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领导者。他作风正派,为人忠厚,遇到事情敢于承担责任,从不背后议论人,更不随便说人家的坏话。他对人对事都表现出宽厚的态度,有仁义心肠。

在党内,光明正大与阴谋诡计的斗争从未停止。但聂荣臻始终坚守正义和公正,从不参与背后整人,而是选择少说多干,能忍则忍,谨慎行事。毛泽东看人一针见血,他对聂荣臻的评价并非凭空臆想,而是基于长期的观察。

聂荣臻不仅是一个敢于承担责任的人,在遇到事情时,他敢于站出来,将功劳归于他人,将责任留给自己。比如1936年东征回到陕北后,在大相寺会议上,他坦然认错,展现出其宽广的胸怀和极高的自我修养。

即使在受到不实的批评和人身攻击时,聂荣臻也从未进行过反击或排挤。他对那些曾经批评过他的人始终采取与人为善的态度。肖克回忆说:“他对那些同志始终采取与人为善的态度,所以他在老同志那里有这样一句看来很平常却又极难得的评价——聂荣臻不整人。”

解放初期,当聂荣臻代理总参谋长时,曾有一次被毛泽东严厉批评。聂荣臻知道毛泽东批错了人后,却没有吭声,展现出了他的大气和宽容。

聂荣臻元帅的人格魅力和品质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心中。他的厚道、正直、敢于担当的精神,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后来,工作人员在回顾前一阶段的电报时,发现了一封引起毛泽东批评的电报。这封电报原来是军委办公厅主任张经武以军委名义发出的,而不是如人们误解的那样由父亲签发的。换言之,父亲替张经武承担了责任。有人不解地询问父亲,为何没有向毛主席澄相,父亲淡然回应:“解释什么呢?以后注意避免这类误会就好。”

当张经武得知事情真相后,深受感动,对父亲的人品表示由衷的敬佩:“聂总,真是心胸宽广的人。”

范济生秘书回忆,五十年代初的一次会议中,彭德怀与陈毅突然对总参的某些问题大发雷霆。但经过调查,那些问题并不如他们所想象的那样是总参的责任。总参的工作人员当时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几乎快要承受不住。我的父亲却保持沉默,一言不发。雷英夫、安东、范济生等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会议结束后围着他询问为何不出声辩解。父亲平静地表示:“彭总、陈总都在气头上,何必去争执呢?再说我们的工作也不是完美的,听听别人的意见也有好处。”他还补充道:“个人受到误解或批评算不了什么。”

父亲一直强调,面对问题要勇于承担责任,不能推卸责任。他的得力助手安东曾表示:“聂总是个厚道、老实的人,即使被人误解或代人受过,他也从不辩解。”

在1967年初的“大闹怀仁堂”事件中,父亲对林彪、等人无差别地打击迫害干部子弟表示强烈愤慨。他对这种“不教而诛”的做法深恶痛绝,并明确指出:“不能为了打倒某人就株连家属,迫害老干部。”不久之后,康生却将这句话扣到了叶剑英头上。叶剑英对此感到困惑,父亲则站出来澄清,这句话是他说的,与叶剑英无关。这一举动让叶帅深受感动。

在“二月逆流”中,当参与者被定性为反革命集团时,父亲因心脏病住院。叶帅通过母亲传达他的信任:“我相信我自己,也相信聂总,我们不是搞阴谋的人。”他们之间的信任与尊重一直持续到最后。这也是在粉碎“四人帮”的关键时刻,他们能够默契配合的重要原因。

对于那些在“文革”期间整过父亲的人,父亲从未为难他们。他说:“事情过去就算了,当时情况复杂,有时难免做错事。”

了解父亲就像品一壶老酒,越品越有滋味。他绝不是那种无原则的“老好人”,他有自己的底线和原则。大是大非面前从不退缩。他对生活中的问题会认真研究思考,从不轻易改变观点。比如当年的“两弹”工程,面对中央上层要下马的呼声,他坚决主张继续攻关,最终坚持下来。

他非常重视组织原则。当中央对某一问题作出决定后,他绝不再表达个人不同意见,坚决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因为这是中国取得胜利的保障。

回忆中的那些日子,母亲和我都坚定地站在父亲身边,支持他的每一个决定。那一次,我们原本打算临时前往三座门招待所暂住,虽然最终因为专家的坚决反对而未能如愿,但那段经历却深深烙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

父亲的厚道与自我约束,在我们家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在20世纪60年代初,当林彪主持军委日常工作,叶群担任办公室主任时,其他首长夫人的办公室主任职务也纷纷被安排,当肖向荣来到我家,提出让瑞华同志担任父亲办公室主任的提议时,父亲却坚决拒绝。他坚持认为瑞华在地方工作多年,对军事事务并不熟悉,不应该随意调动。这份坚持,展现了父亲对工作的严谨态度和对家人的严格要求。

母亲也是一位资深干部,自1952年定行政级起便是8级干部,直至1995年去世仍保持着这个级别。在我们家中,母亲一直是我们廉洁自律的榜样。即使在五六十年代,她也总是每天赶公共汽车去上班,自己带饭。即使在被挤下车摔伤后,她仍然坚持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因为她深知父亲对家人的用车有着严格的规定,他们不能随意使用公家车辆。

在我身上,也发生过一件有趣的故事。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雪下得很大,我推出自行车去学校上早自习。范济生秘书看见后,想派父亲的吉普车送我,但我坚决拒绝。因为我知道父亲一直不让我坐他的车,而且我也不想因为特殊待遇而引起同学的注意。尽管范秘书担心路滑难行,但最终我还是坚持自己骑车去学校。

在家里,父亲对我们这些晚辈的要求更加严格。他十分反感某些高级干部子女为非作歹,而家长又包庇纵容的现象。他大力呼吁在考核干部时,要把对子女的教育情况也列为考核内容。他说如果不正之风在家庭里代代相传,那么民族的精神和党的优良传统都会消失殆尽。

作为聂荣臻的孙女,我深知我有责任延续这种精神。我从未给父亲添过乱,我的丈夫丁衡高也是一心一意搞事业。我们的女儿聂菲更是一个规规矩矩的孩子,从小就听爷爷的话,从小就知道艰苦朴素。聂菲的故事在学校里广为流传:她上初中时,有一天放学回家,只买了一块果丹皮。她的外公看见她回来就笑了,说她就只会买几分钱的果丹皮解馋。

我的姑妈聂荣昌的三个儿子以及我姨妈张琪华的孩子,都在我家生活过。他们也是从小受到我父母的教育和感染,做人老实、干事认真。即使稍有不慎,也会受到老人的批评。这种严谨的家风,让我们这些晚辈都深受影响。

回望这些往事,我们深感骄傲和自豪。因为我们有一个廉洁自律、严谨治家的父亲。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行。在解放初的那个年代,小继强走进了我的家,父亲用充满爱意的目光抚摸着他的头,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你是烈士的子弟,以后一定要好好学文化。”尽管父亲母亲在生活上给予继强无微不至的关爱,但在政治和工作方面,他们对他有着严格的要求,从不因为他身为烈士子弟而有所放任。母亲的教导常常回响在耳边:“永远不要做对不起革命先烈的事,在部队要服从领导,与战士们打成一片,好好锻炼自己。”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表弟李继家在的某部当兵。有一年春节,部队放假三天,单位领导却给了他七天的假期,让他回家探望年迈的老人。除夕那天,继家刚踏进家门,就遭到了父亲的严厉质问:“继家,你回来干什么?人家放假三天,你也不要搞特殊。”父亲的话让继家深深记在了心里,他明白不能因为自己的身份而搞特殊化。后来他在部队的工作作风正派,老实肯干,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和奖励。

我们这些晚辈,从未在外面惹过事生非,更没有给父母丢过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能感受到父亲的厚道和诚恳的家风。他常常教育我们,待人要诚恳厚道,讲究信义。父亲曾告诉我们,旧社会过年时,很多人家贴的门联中常有的“忠厚传家”、“诗书继世”,这代表了中国传统的道德信条中,“厚”是很重要的美德之一。

每每谈及高级干部的家风,父亲总会赞扬陈毅、陈赓两家的家教。他说他们两家的孩子懂礼貌,忠厚传家,让我们学习他们的榜样。父亲的厚道不仅仅是一种个人习惯,更是一种家庭传承。他教育我们要待人厚道,尊重别人,诚恳待人。只有以诚待人,别人才会以诚相待。他还强调要善于与人共事,不事事以自己想法为标准与他人相争。

当年搞“两弹一星”时,父亲就是这样尊重人,因此那些大知识分子、大科学家都从内心尊重他、服从他。父亲的厚道表现在许多方面,他对党、对领袖、对战友、对下级、对普通人都是一样的厚道。他对待身边的工作人员,甚至是普通护士、普通战士都非常有礼貌,说话时非常注重礼貌,请求别人做事时总是客气地说“请”。

他去世后,那么多的人怀念他、念叨他,并不是因为他当过大官或是元帅,而是因为他具有让人感动的品格。他活了93岁,是去世的一位元帅,在睡梦中安详地离开人世。有人说他是“仁者寿”,也有人说他是“福帅”。著名文学家巴金说:“聂帅是个很有文化智慧的人。”

上一篇:耿耿于怀的完整解释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98689.com 奇技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