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说的道跟老子
《论语里仁》记载了孔子与其弟子之间的一场深刻对话,其中孔子表达了一种崇高的理念:“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一理念被曾子解读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即忠恕之道,即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但这只是孔子之道的冰山一角。
孔子所追求的道,绝非简单的忠恕仁义。他的道,更深入地涉及到社会人伦、天地万物的发展规律。《礼记中庸》提到,学习是为了实践和应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孔子为之奋斗终身的,是克己复礼,他希望人们能按照忠恕仁义的原则行事。他所期望的“道”,是人们能真正理解并践行这个道理,即使为此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这种道,是人们对社会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孔子之道与老子之道有所不同。孔子所强调的道,更多是关于人伦关系,可以用儒家的三纲五常来概括。而老子所言的道,则是天地万物所遵循的自然法则,是对天地人万事万物的系统性及其发展过程的高度抽象概括。这个自然之道是个过程,是世界本原,是规律,是法则。人类所有的礼义规章都是人为的,而道的规律和法则是天然的。
老子和孔子两位文化巨人虽然思想有异,但其根源同一。两家思想、两家之道都同出于《易经》。孔子曾数度拜访老子,试图通过老子解读《周易》,了解更深的道理。这些深奥的道,都是对天地人万物运行的深刻洞察和总结。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孔子的道理解为仅仅是忠恕仁义。孔子所追求的道,包含了更深刻的社会人伦规律,是对天地人万物运行的深刻洞察和总结。这种道,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和实践,才能真正领略其内涵和价值。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并践行这种道,我们才能像孔子所说的那样,“朝闻道,夕死可矣”。因为这种道,值得我们为之付出一切,甚至生命。在古代,《周易》被视为王室的秘籍,严禁外传。对于孔子来说,这部经典书籍一直是他渴望一窥的宝藏。直到他年近半百,才得以接触《周易》,这使孔子深感如果早些习得,便不会犯下许多过错。这种深刻的领悟,促使他如饥似渴地钻研《周易》,甚至达到了韦编三绝的境界。
孔子对《周易》的渴求和对礼的探求是同步进行的。当他五十一岁时向老子问礼时,他已是一位对《周易》有深厚理解的学者。那时的老子已经七十有一,他称孔子为东方贤才,并邀请孔子阐述自己的思想。孔子坦言,他在探索天文术数、研究五星冲犯以及探索阴阳学说方面,已经付出了多年的努力,但仍未得道。
老子告诉他,天地万物尽管形状各异,但它们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顺道而行。这里的“道”是一种自然法则,顺应自然则能无忧无虑,自得其乐。性不可易,时不可止,道不可阻塞。只有真正掌握“道”,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孔子深受启发,回去后闭门陈思,长达三个月未出门。之后他再次拜访老子,告诉他自己已经得道了。从这个过程中,孔子领悟到万物皆有自身的规律,就像喜鹊孵卵、鱼用口腔孵卵一样,都是自然之道的表现。而他自己之前拒绝接受变化,如今明白要教化别人,自己首先要接受变化。
儒家的道与道家的道虽然有所不同,但它们都从《易经》中汲取了营养。儒家的道注重遵礼而行,讲究社会秩序;而道家的道则强调天地万物的演化规律,主张顺应自然。儒道与老子的道各有千秋,但都是对自然法则的深入理解和探索。
在探寻道的旅途中,孔子和老子都是我们的指路明灯。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洞察,为我们揭示了人生的真谛和自然法则的奥秘。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们的频道,让我们一起继续探索“道”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