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政府的几步错棋咸丰帝遗嘱政治隐患极大
自战争以后,晚清陷入了深重的内忧外患之中。随着国力的衰退,清面临西强东弱的严峻形势,中央政治体制的一波三折更是引发了一系列错误。这些错误加剧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使得多重矛盾交织,形成了积贫积弱的恶性循环。
在第二次战争的冲击下,咸丰皇帝被迫避居承德避暑山庄,最终病逝于北京故宫之外。他在继承人问题上的遗嘱留下了巨大的政治隐患。为了牵制皇后与母后专政的矛盾,咸丰帝设计了一个由八大臣赞襄、两宫皇太后各执一印的政治体制。他将六弟奕訢排除在体制之外,为政局的不稳埋下了伏笔。
咸丰帝死后,肃顺等赞襄王大臣采取了“抑西扬东”的策略,通过对西宫的贬抑,试图分化两宫皇太后。西宫慈禧太后不仅主动拉拢东宫慈安太后,还联合奕訢,形成了帝、相、后并存的政体。这种格局既有临时稳定的因素,也蕴含了长远的危机。
慈禧和奕訢在默契中潜藏着权力矛盾。随着慈禧太后逐步收回相权,去除绊脚石,内政外交更加腐败。到了光绪帝大婚时,慈禧太后虽名义上归政,但实际权力依然独揽。这导致了以慈禧为首的后党与以光绪为首的帝党之间的重重矛盾。
慈禧太后在死前遗命载沣摄政监国,这一格局与咸丰帝死前的格局相似。载沣为加强中央集权,排斥汉族官僚,加剧了满汉统治阶层的矛盾。满族权贵集权于内,使得汉族地主官僚出现离心倾向,满汉合作局面出现重大裂痕。
晚清的这些政治纷争与曾国藩集团权倾东南的局面不同。到了载沣摄政时期,满族权贵试图集权于内,却排斥汉族官僚于外。这种内轻外重的局面使得汉族官僚为自身利益开始推波助澜立宪运动。
回望历史,咸丰帝为求皇权平衡所设计的政治体制,虽然暂时达到了互相牵制的效果,但却未能解决根本问题。慈禧太后从借助相权到一人专制的过程看似权力稳固,实则加剧了内政外交的腐败。满族亲贵在把控中央集权的问题上犯下的战略错误,使得袁世凯成为了一时的最大赢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更多关于晚清的政治纷争和历史变迁的内容,请关注相关频道以获取更全面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