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读后感-绝大部分是糟粕,全书充满了封建
近日,北京市第四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李家声针对当前语文教育现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单纯追求阅读量而忽视学生的思考时间是一种形式主义的表现。对待传统中华文化,我们需要以审慎的态度对待,即扬弃——发扬其精华,抛弃其糟粕。
以《弟子规》为例,这本清代秀才李毓秀所创作的三言韵文,虽然其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爱,但全书充满了封建奴化思想,与我们现今提倡的价值观和创新精神相悖。
在清朝康熙年间,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并弥合满族和汉族之间的文化差异,统治者主动追求对传统思想文化的认同,提倡修读四书五经,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在这样的背景下,《弟子规》被创作出来,其精神内核仍是儒家的君臣父子、长幼尊卑的等级制度。
我们不能一味地否定《弟子规》中的精华部分。孝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如今我们提倡的和谐社会,不正是以孝悌、谨信、泛爱众为基础吗?人人都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谨慎诚信、对外广施仁爱之心,家庭和社会又怎能不和谐?
《弟子规》中的部分内容并不值得我们提倡。比如“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这句话意味着作为子女必须无条件服从父母,所有行为都需向父母请示,取得同意才可行动,这是压抑人性的愚孝典范。
如今,很多国学课堂打着国学权威的幌子,以打骂式教育为主导,漫天要价仍风靡一时。这些课堂无视个体之间的差异,将每个人都放在同一个《弟子规》的标准模板中,塑造成一个个标准化的流水线儿童。这样的教育方式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弟子规》中既有糟粕也有精华。我们在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时,应该加以辨别和扬弃。对于传统中华文化,我们需要以开放、包容、审慎的态度来对待。我们也应该关注语文教育的现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提醒广大读者,关注我们的频道,获取更多关于国学文化的深入解读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