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贸易故意亏本用1.5两白银买1斤葡萄
熬茶,是藏传佛教信仰者前往寺院礼佛、布施的一种传统习俗。在西藏的各个寺庙,饭前熬一锅酥油茶是日常习惯,这不仅是一种饮食习惯,更是一种宗教仪式。信徒们通过熬茶和布施,表达对佛教的敬仰和信仰。由于西藏地域特殊,青菜稀缺,牧民以奶食和肉食为主,茶便成了去油腻的必需品,而熬茶则成为了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1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由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译的《清朝军机处满文熬茶档》。这批档案不仅揭示了清朝统治者对蒙古准噶尔部熬茶的态度,也反映了蒙藏两族人民之间的交流与认同。吕文利博士,这位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毕业的学者,早在这批档案翻译出版前就已接触到这些珍贵文献。近六年来,他依据这批档案,针对乾隆初年准噶尔部三次入藏熬茶事件进行了深入研究,其学术成果甚至引起了日本同行的关注。
乾隆初年,清朝、蒙古和西藏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蒙古准噶尔部三次入藏熬茶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真相?他们的真实目的是什么?在与准噶尔人的贸易中,清朝为何看似赔本却仍要坚持?清朝又是如何最终平定准噶尔部呢?澎湃新闻对吕文利进行了专访,为我们解读这段历史。
吕文利,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副研究员,师从成崇德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边疆史地和边疆理论研究。他的新书《丝路记忆》一书汇集了在《环球人物》杂志开设的一带一路历史人物专栏文章。他关于蒙古准噶尔部入藏熬茶事件的研究专著也即将面世。
在清军入关前,蒙古与西藏的关系是如何演变的?吕文利指出,这一问题可以通过深入研究历史文献和档案来解答。而关于清朝贸易中故意亏本购买葡萄的现象,也只是冰山一角。更多深入、全面的研究需要我们去探索。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们的频道。对于历史的探索和研究永无止境,每一个历史事件背后都隐藏着丰富的故事和深刻的教训。让我们共同期待更多的研究成果,以更全面地了解我们的历史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