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什么人会纹身
纹身背后的历史印记:从古至今的演变与故事
一提到纹身,你是否想到了近期网络上关于昆山龙哥的热议?纹身,这一身体装饰形式,背后隐藏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寻那些隐藏在纹身背后的故事。
纹身,在古代被称为文身,最早的形式是在身上刺字。西周时期,文身被称为“墨刑”,即在人身上刺字并涂上墨或其他颜料,作为一种长期标记。据《尚书·吕刑篇》记载,当时墨罚适用于各种罪状,可见其广泛运用。这一做法被视为对个体形象的破坏,因此在当时社会中受到重视,官方用它来震慑犯罪。
除了作为刑罚手段,纹身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也有出现。这些地区的纹身可能与原始的图腾崇拜有关,但在中原地区,纹身者往往被视为野蛮、不受教化之人。例如,周王季历的两个哥哥太伯和仲雍为了表明自己的立场,不惜学习南蛮之人的文身断发。
历史上有许多著名人物身上也有纹身。如秦末的九江王英布,年轻时因犯罪被处以黥刑,也就是刺字涂墨。甚至在后来的《史记》中,英布的传记名称仍为《黥布列传》。这些例子表明,在古代社会,纹身往往与个体的经历、身份甚至命运紧密相连。
到了唐朝,文身开始分流为刺字和刺图案。民间开始流行刺图案,人们认为被刺字者都是强有力者,从而逐渐接纳了这种风俗,并衍生出刺花的风尚。这种风俗始终局限在社会底层,官方并不提倡。宋朝时,宗室、官员和僧人都不得刺字和纹身。即使到了现代,文身也并未成为主流审美的一部分。
历史上还有许多与纹身相关的趣事。如后周开国皇帝郭威,少年时在脖子上纹了一只飞雀。还有一位士兵张花项,因早年脖子上刺了许多篆字,被人们铭记。更有奇人葛清,从头颈以下遍刺白居易的诗及其配画,被人们称为“白舍人行诗图”。
这些纹身背后的故事和历史背景,让我们看到了纹身这一文化现象在古代社会的演变与传承。虽然现代社会对纹身的看法有所改变,但纹身作为一种文化表达和个人选择的方式仍然存在。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纹身背后的故事和历史印记都将继续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