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指的是谁?是什么意思?
乐不思蜀的故事源自三国时期蜀汉后主刘禅的传奇经历。这位被后世戏称为“扶不起的阿斗”的主人公,在投降后,却在新环境中过得安逸快乐,以至于忘却了蜀国的存在。让我们一起探寻这个故事背后的点滴细节。
谁是乐不思蜀的主人公?
乐不思蜀的主人公是蜀汉后主刘禅,又称汉怀帝。他是刘备的儿子,但在才能上并未继承父亲的英武。在位期间虽无功无过,但最终未能守住蜀汉基业,被魏国攻破。刘禅选择了投降,虽然曾有人试图复兴蜀国,但最终未能如愿。据说刘禅的母亲甘夫人怀孕时曾梦到仰吞北斗星的景象,因此刘禅的名字寓意着星辰之兆。尽管有诸葛亮这样的智者的辅佐,蜀汉依然走向衰亡。其实,刘禅的成长经历也对他后来的表现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曾在战乱中与刘备失散,被人收养长大。直到后来,才被接回宫中,立为太子。
乐不思蜀是何含义?
乐不思蜀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讲述的是蜀国灭亡后的一段故事。当时刘禅主动投降魏国,并移居魏国的首都洛阳。一次,魏国大臣司马昭设宴款待蜀国大臣和刘禅。宴会上,司马昭故意用蜀国的乐曲来助兴,许多蜀臣听后都感到悲伤,想起了亡国之痛。刘禅却没有任何悲伤的情绪。当司马昭问他是否思念蜀国时,刘禅回答:“此间乐,不思蜀也。”
这就是“乐不思蜀”的由来。后来,蜀臣郤正告诉刘禅,下次司马昭再问同样的问题时,要表现出思念蜀国的情绪。于是刘禅按照郤正的建议去做,成功欺骗了司马昭。刘禅在魏国的封地安乐县过上了安稳的生活。关于他是否真的无能,历史上有着不同的看法。毕竟他在位时间长达41年,不可能完全没有智慧和能力。他与纸上谈兵的主人公赵括不同,赵括空有理论而无实战能力,而刘禅则有着丰富的治国经验。
乐不思蜀的故事展现了刘禅在新环境中的生活状态,也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元。这个故事流传至今,成为了一个富有启示意义的成语,提醒人们在新的环境中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忘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