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连离婚都好讲究 夫妻讲究好聚好散
从史料中保存的唐代“放妻书”(离婚证书)来看,唐代社会的男女地位似乎呈现出一种相对平等的状态。这份离婚证书不仅仅是一份简单的文书,它更是当时社会文化、价值观和婚姻观念的体现。
在离婚书的末尾,我们看到有的还注明了给女方的赡养费,这表明在离婚时,女方也能得到一定的经济保障。而离婚证书的签署过程也十分讲究,需要两家父母、亲戚共同作证,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婚姻的重视和对当事人的尊重。这种离婚方式,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协议离婚”,强调双方理智、和平地解决婚姻问题。
回溯我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我们发现,在婚姻结构还不够严密的时期,离婚是相对自由的。所谓“夫妇之道,有义则合,无义则去”。随着周朝夫权制婚姻家庭制度的建立,妻子的地位逐渐受到挑战。从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夫权制家庭的基础并不稳固,也有妻子选择离家出走的情况。
秦始皇为了维护家庭稳定,曾刻石颁令天下,规范婚姻制度。到了唐宋时期,夫权意识不断强化,女子在婚姻中的地位越发显得低下。相关法律中明确规定了妻妾不能擅去其夫,但在夫逃亡的特定情况下,妻子可以向官府申诉离婚。
古代贵族的离婚仪式颇为讲究,《礼记》中记载了“夫出妻”与“妻出夫”的仪式,双方都以谦辞自责,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礼仪之美。而唐代“放妻书”的内容也充满了人文关怀,大体分为三段,先重述夫妻缘分,再描述目前困境,最后祝福离婚后男女各有前程,展现出一种平和分手的态度。
由于古时候十分重视社会关系的稳定,离异总不被提倡,因此离婚率很低。古人强调“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这也是对婚姻长久的期盼。在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因素的限制,出妻的情形更为少见。
古代的离婚制度充满了人文色彩和礼仪之美。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都讲究好聚好散,尊重彼此的选择。这种婚姻观念,也让我们对古代的婚姻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多有关古代婚姻文化的知识,请关注奇技网频道,一起探索古代的婚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