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唯一被灭十族的人
方孝儒,字希直,又字希古,是明初浙江宁海的一位杰出学者。作为一代名儒宋濂的得意门生,他的博学强记、经史精通,使得他的文章成为世所罕见。他的才情与智慧,赢得了人们的广泛赞誉。洪武二十五年,蜀献王对他极为赏识,特聘其为世子之师,并为其读书处题额“正学”,从此人们尊称他为“方正学”。
明建文帝登基后,基于对方孝儒的深厚信任与倚重,将他招至南京,并委以翰林侍讲学士的重任。建文帝尚显稚嫩,治国治军的经验尚显不足,但方孝儒作为他的老师,受到了无比尊重和信赖。每当国家大事,建文帝总是首先与方孝儒商议。方孝儒对建文帝忠心耿耿,全力辅佐。
建文帝担忧其叔王权势过大,欲行削藩之策。虽然此策得到了齐秦、黄子澄等人的支持,但却遭到了以燕王朱棣为首的诸王的强烈反对。方孝儒为建文帝起草了一系列讨伐燕王的诏书和檄文,决心助建文帝一臂之力。
历史的车轮并未按照人们预期的轨迹前行。朱棣攻下南京后,篡夺了大明的皇位,他迫使方孝儒为他起草即位昭书。面对朱棣的篡权行为,方孝儒表现出了坚定的立场。他宁死不从,掷笔于地,坚定地表示“死即死耳,诏书不草!”面对燕王的威胁,他毫不畏惧,针锋相对地说“莫说九族,十族何妨!”
朱棣试图以周公辅佐成王的典故来劝说方孝儒,但方孝孺依然不屈服。当朱棣命人拿刀威胁他时,方孝孺从地上拾起笔来,大书四字“燕贼篡位”。朱棣大怒,命人将方孝孺的嘴角直割到耳旁,并投入监狱。即便面临如此残酷的折磨,方孝孺仍然不屈服。最终,朱棣下令在午门内将方孝孺凌迟处死。
方孝儒的一生,充满了忠诚与坚韧。他的事迹,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他的学问、他的品格、他的忠诚,以及他在面对生死考验时所表现出的坚定立场和勇气,都将成为激励后人的典范。他的故事,将永远被人们铭记和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