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辅仁大学
历史沿革中的辅仁大学
辅仁大学,其名字源自《论语》中的“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25年的“北京公教大学附属辅仁社”。这所学校在民国时期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齐名,被誉为“北平四大名校”,以人文与自然科学教育独步一时。
随着时代的变迁,辅仁大学经历了多次的院系调整与撤销。在1952年的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中,辅仁大学主体被撤销,但其丰富的学科资源被分散并入多所高校。其中,北京师范大学接手了中文、西语、数学、物理等九个系;北京大学则获得了哲学系、西语系四年级的学科资源;中国人民大学拥有了经济与社会学系;而中国政法大学和中央财经大学等校则获得了社会学系的部分学科。原校长陈垣也被调任至北京师范大学担任校长。
谈及辅仁大学的旧址,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定阜街1号,那里曾是涛贝勒府花园及马厩。1930年,主教学楼在此建成,其建筑风格融合了中西元素。如今,这里已成为北京师范大学的辅仁校区。该旧址于1984年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后在2013年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在2019年入选“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如今,部分建筑仍保留原貌,对外开放供人参观。
值得注意的是,1960年,辅仁大学在台湾复校,得到罗马教廷的批准。如今,它已成为台湾顶尖的私立综合大学之一,拥有11个学院,超过2.5万在校生,学术声誉极高。
辅仁大学不仅代表了近代教会大学的卓越教育,其在历史中的坚持与抗争也为人称道。在抗战期间,辅仁大学坚决不悬挂日本国旗、不使用日语教材,成为沦陷区的思想堡垒。其学科资源的分流助力了多所高校的发展,包括北大、北师大、人大等三所985大学以及中央财经和中国政法等两所211大学。辅仁大学的历史与建筑遗存,不仅是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变迁的缩影,更是中西文化交融的重要见证。每一块砖瓦,每一栋建筑,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