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发现境外输入奥密克戎阳性病例
从广州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传来消息,广州发现首例境外输入的奥密克戎阳性病例。该病例为一名67岁的男性,居住在越秀区华乐街天胜村65号。
该病例于11月27日从国外入境,在集中隔离期间多次核酸检测均为阴性。在12月11日解除隔离后乘飞机返回广州,并在闭环转运至家中后开始居家隔离。不幸的是,在12月13日凌晨,他的核酸标本检测结果初筛阳性,经过市、区疾控中心的复核,结果均为阳性。病例已被闭环转运至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进行隔离治疗,经过进一步检查和专家会诊,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普通型,目前病情稳定。
广州市疾控中心对该病例进行了新冠病毒全基因组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经过省市疾控中心的复核,并报国家疾控中心确认,检出的新冠病毒为奥密克戎变异株。
截至12月14日12时,已排查出重点筛查人员共计10544人,并已出结果的核酸检测均为阴性。采集的环境样本中,有4份阳性样本是在病例住所发现的,其余128份环境样本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鉴于疫情形势严峻,广州划定了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封控区包括病例家所在的楼栋(天胜村65号),实行区域封闭管理,居民全部转运至集中隔离场所进行医学观察。管控区包括天胜村56至64号及66号,实行“人不出区、严禁聚集”的原则,居民实施“三天两检”核酸采样。防范区则包括东至淘金北路,南至环市东路,北至广深铁路线,西至麓湖路的区域,实行“强化社会面管控,严格限制人员聚集”,人员进行两次核酸采集,并进行健康监测。
相关部门提醒上述区域的市民朋友,非必要不离穗,积极配合街道、社区采取的疫情防控措施。目前,广州地铁5号线淘金站B出入口已封闭,部分公交站点有所调整。防范区内的巡游车、网约车运营也已暂停。自今日6时起,所有从白云机场出发的旅客在测温和查验健康码的基础上,还需查验行程码。
在此之前,天津市也检测出了奥密克戎病例。该感染者为境外输入的无症状感染者,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复核确认检出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这也是中国内地首次发现奥密克戎变异株。值得注意的是,香港是世界上最早监测到奥密克戎变异株输入的地区之一,截至目前,香港累计报告7例涉及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个案,均为境外输入。
随着奥密克戎毒株在全球的蔓延,世卫组织对其传播力、免疫逃逸能力以及致病性进行了关注。有限的证据表明,奥密克戎的传染性似乎比德尔塔更强,有可能取代已在社区中传播的德尔塔。面对这一形势,全球需保持警惕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面对未来可能的疫情挑战,张文宏医生对奥密克戎的传播场景进行了深入预判。他指出了三种可能的情况,其中最严峻的情况是毒株毒力强且疫苗加强针失效。他坚信,中国的技术力量足以应对新的病毒变异,实施相应的对策。
对于奥密克戎的防控,检测是不可或缺的一环。金冬雁指出,常规使用的PCR和基于抗原的快速诊断测试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诊断准确性似乎不受影响。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也强调了核酸检测在应对病毒变异中的重要性。多家企业也确认,现有的核酸检测试剂对新变异毒株仍然有效。
除了检测,疫苗的研发和接种也是防控疫情的关键。钟南山在2021年大湾区科学论坛上指出,疫苗是实现群体免疫的重要途径,同时呼吁全球合作,科技战胜疫情。张文宏也强调了加强针接种的重要性。
随着元旦春节的临近,多地倡导就地过年,以应对疫情新形势。多地发布最新通知,提醒广大市民尽量留在当地过节。对此,媒体评论指出,要防止“就地过年”成为刚性和政策的要求,成为“一刀切”,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就地过年”必须有与之匹配的保障机制,做好过年期间的人员生活保障,并为未回家过年群体的家人送去“年味”。
在这一系列应对措施的背后,是科学、严谨的态度和对生命的尊重。面对疫情,我们需要团结一致,共同努力,用科学的方法、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共同打赢这场防控战。我们也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策略,确保措施的人性化和有效性。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迎接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面对疫情的严峻挑战,我们不能掉以轻心。我们要积极响应号召,做好个人防护,减少人员流动和聚集。我们也要理解和支持各项防控措施,不传谣、不信谣,共同维护社会稳定。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战贡献自己的力量。对于正在提倡的“就地过年”,我们需要部门对“之‘地’”与“不回家之‘家’”两方面同时发力,确保广大群众能够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起到引导群众就地过年的作用。否则,仅仅停留在口头号召上,缺乏实质性的行动和实践,“就地过年”的理念恐怕难以深入人心,其应有的效能也会大打折扣。
在“就地过年”的倡议中,“地”的选择与营造至关重要。部门需充分考虑当地的文化特色,为留守的人们量身定制一系列活动,如举办地方特色的民俗表演、组织各类文化活动等,让留在他乡的人们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年味的浓厚。这样的举措不仅体现了对群众的关怀,更能加深群众对“就地过年”理念的理解和认同。
另一方面,“不回家之‘家’”的打造也同样重要。对于选择就地过年的群众来说,他们放弃了回家的机会,也就意味着他们需要一个能够替代家的温馨场所。部门需要关注这些群体的需求,为他们提供便利的生活服务和心理关怀。比如,为留守人员提供节日慰问、组织各类娱乐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帮助等,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关怀。
只有在“就地过年”的倡议中,部门对“地”与“家”两方面同向发力,才能真正保障广大群众感受到浓厚的年味。这样的举措不仅能够让群众感受到的关怀和温暖,更能增强他们对“就地过年”理念的认同和支持。只有这样,“就地过年”才能真正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和实践,发挥其应有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