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大选看社会撕裂和中美关系
文恒大研究院的任泽平、熊柴、马家进与范城恺共同关注了一场重要的政治事件。随着美国超级星期二的落幕,内拜登展现出强势的领先优势,而共和党的特朗普毫无悬念地继续领先。接下来,美国的未来总统之路将在特朗普和拜登之间展开。他们的政治主张不仅关乎美国的未来执政方针,更与中美关系紧密相连。
在激烈的内竞争中,拜登与桑德斯的角逐尤为引人注目。超级星期二的结果显示,虽然拜登暂时领先,但桑德斯的追随者众多,竞争态势激烈。在已公布的选票中,拜登与桑德斯的票数差距并不大。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赢得超级星期二的候选人最终获胜的概率更大。拜登的胜利不仅仅是暂时的,他获得了众多温和民主派的选票支持。
下一任美国总统的选举将在两位候选人之间展开:共和党的特朗普和的拜登。他们的政治主张将塑造美国的未来走向,并对中美关系产生深远影响。唐纳德·特朗普,这位现任美国总统,以维持现状并继续推行其竞选承诺为核心纲领,积极宣传其执政期间的美国经济发展。他的美国优先的外交政策导致贸易争端和军事冲突不断升级,引发了广泛的争议。
拜登的政治主张则可能带来不同的变革。他的政策方向和对未来的设想吸引了大量选民的支持。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拜登和特朗普的选情一直备受关注。他们背后的政治团队和选民的支持率也在不断变化。随着选举进程的推进,他们的政治主张将更加明确,选民也将做出最终的选择。这场选举不仅关乎美国的未来,也关乎全球的政治格局和中美关系的发展。无论结果如何,这场选举都将对全球产生深远的影响。
乔拜登,这位已78岁的长者,曾是奥巴马时代的副总统,如今代表第三次踏上竞选之路。他的竞选口号是“最好的日子还在前方”,展现了温和派的姿态。拜登的执政理念偏向保守克制,赢得了党内高层的不少支持。深受黑人、少数族裔和女性群体的欢迎,但乌克兰的丑闻曾一度使他的声誉受损。
伯尼桑德斯,这位犹太长者已79岁,担任议员长达16年,是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无党派议员。他代表第二次参选,其竞选口号“不是我,而是我们”体现了的团结理念。桑德斯自称是民主社会主义者,主张通过激进的改革来保障公民权利与社会公平。尽管选民对其态度存在两极分化,但他有着广泛而忠实的受众群体。他的健康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这两位候选人的政治主张与特朗普有着显著的区别,体现了共和党与执政理念的本质差异。共和党作为保守党派,主张文化保守主义、经济古典自由主义,强调市场自由与效率。而则秉持新政自由主义理念,主张加大的经济干预、降低金融风险,致力于提高社会福利、缩小贫富差距,并对移民和文化多元性持开放态度。
特朗普在《国防战略报告》中,将中国定位为战略竞争对手,引发了一系列贸易摩擦。拜登对华态度逐渐强硬,被视为对华鹰派,认为美国需与中国竞争并对其强硬。而桑德斯更是激进,竞选之初就主张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反对中美贸易正常化。
关于民调支持率,特朗普拥有现任优势及全党资源,但他的共和党民调偏弱。方面,拜登暂时领先,但存在资金劣势。桑德斯虽然支持率较高,但已宣布退选。这场总统争夺的悬念依然存在。两党之争激烈,获得更多支持。从YouGov等机构的民调数据来看,自2019年4月以来,的支持率一直高于共和党。民调结果并不绝对预示最终结果。历史证明,民调网站不能保证调查样本的代表性,如2016年大选结果便与多数民调相悖。随着候选人的陆续淘汰,其民调支持率可能下降。在内,拜登与桑德斯的近期支持率不相上下。根据综合民调网站RCP的数据,两人之间的竞赛一直十分激烈。
资金方面,特朗普具有显著优势。截至2020年3月4日,他已筹集近2.2亿美元的竞选资金,超过拜登和桑德斯的资金总和。而特朗普和桑德斯的崛起有其深层次原因。他们的政治主张激进且获得高支持率的现象,似乎与传统政治选举理论相悖。中间投票人定理认为,政党或候选人为了争取中间选民会修正政治主张变得温和。特朗普和桑德斯的成功表明,美国社会撕裂、贫富分化、铁锈地带衰落、逆全球化思潮以及民粹主义兴起等问题,为他们的激进主张提供了土壤。这些因素使得特朗普和桑德斯的政治主张能够迅速赢得选民的支持和认同。
探究美国社会现状:收入与财富的分配不均、制造业外流与铁锈地带的衰落
在美国,收入与财富的分配不均现象日益加剧,引发社会关注。这一问题已经引发了社会主义思潮的涌动。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今,美国的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扩大,基尼系数从0.386升至0.486,显示出社会贫富差距的显著扩大。
在收入方面,美国前1%的人口拥有的收入比例不断攀升,至2014年,他们拥有了20.2%的总收入。与此后50%的人口仅拥有12.5%的总收入,且其收入份额的下降速度显著快于中间阶层。在全球范围内,美国的基尼系数居高不下,仅次于墨西哥、智利和土耳其,显著高于其他主要发达经济体。
而在财富分配方面,差距同样在扩大。前1%的人口拥有的财富比例高达38.6%,而中间40%的人口仅拥有27.1%。令人震惊的是,后50%的人口不仅财富份额微乎其微,更在次贷危机冲击下陷入负资产。
面对这样的收入分配与财富分配的严峻现实,美国社会中下层人民感到不满。在这一背景下,桑德斯提出的税收政策旨在缓解社会矛盾。他主张提高个税最高档税率、提高企业所得税、对资本利得课税、引入财富税、加强遗产税的累进性以及支持金融交易税,这些政策旨在缓解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的问题。
除了收入分配问题,美国还面临着制造业外流与铁锈地带衰落的问题。全球化浪潮虽然带动了全球经济的增长,但也带来了分配问题。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自由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但从公平角度来看,全球化加剧了贫富差距。过去几十年间,美国五大湖区的白人中产阶级的相对状况急剧恶化,而中国和以跨国集团和华尔街为首的富人阶层则成为全球化浪潮中的受益者。
制造业岗位的流失对蓝领工人的就业造成了冲击。昔日的美国中产阶级的繁荣,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它为无数家庭提供了稳定且相对高薪的工作机会。以1913年福特汽车公司的流水线工人为例,他们曾是稳定中产的代表。随着制造业的萎缩,这些蓝领工人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在2018年,美国薪资最高的行业是高端服务业,如计算机、法律、金融和医疗等,而制造业则紧随其后,最低的是餐饮等低端服务业。对于那些在制造业岗位上的工人来说,高端服务业的就业机会有限,技能要求高,他们往往只能转向低端服务业,这意味着收入减少和工作的不稳定性。
中产阶级的收入增长陷入停滞。随着美国产业结构的转变,第二产业的就业比例不断下降,而第三产业的比例则持续上升。这一变化导致了收入分配的不平衡。尽管美国的人均GDP持续增长,但在1953至2017年间,家庭实际收入的中位数增长幅度有限。尤其是自1980年以来,中产阶级的收入增速明显放缓。经济增长的红利更多地流向了高收入阶层,而广大的中产阶级并未从中受益。
铁锈地带助力特朗普赢得大选。随着产业的变迁,美国五大湖区的工业重镇逐渐衰落,被称为“铁锈地带”。这里的蓝领工人经历了失业、收入下降、社区衰败等困境。正是这些被忽视的“沉默的大多数”帮助特朗普赢得了大选。与2008年相比,2016年的总统大选结果发生了显著变化,五大湖区周边的六个州纷纷转向特朗普。
理解了这些背景,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特朗普和桑德斯在贸易问题上的强烈贸易保护主义立场以及他们致力于制造业回流美国的初衷。他们希望为那些受到产业变迁影响的蓝领工人提供新的就业机会,重塑美国梦。
岁月流转间,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一代人的命运似乎也随之起伏跌宕。对于出生于不同时代的人们而言,他们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
在光阴的洗礼下,绝对流动性的下降无声无息地侵蚀着年轻一代的幸福感与梦想。那些生于战后经济繁荣时期的美国婴儿潮一代,乘着时代的东风,轻松过上了标准的中产阶级生活。对于千禧一代来说,他们面临的却是教育贷款的沉重负担、次贷危机引发的大衰退以及收入不足以支付生活费用的窘迫。这种巨大的落差使得他们中的许多人开始质疑未来,甚至走上街头,发起了占领华尔街的运动。
接受高等教育被视为实现阶层跃升的最有效途径,然而教育机会的不公平正在加剧阶层的固化。顶尖私立大学中,来自底层家庭的学生比例极低,而来自顶层家庭的学生则占据了显著的优势。这种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使得底层家庭的孩子在阶层跃升的路上困难重重。
与此美国大学的学费也在飞速上涨,助学贷款的负担愈发沉重。对比物价、房价、医疗服务的涨幅,大学学费的涨幅几乎达到了惊人的程度。高额的学费背后是高额的助学贷款,许多年轻人因此背负了沉重的债务。这种现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桑德斯甚至提议立法,对华尔街征收新税,以减轻学生的债务负担。
而在美国大选的舞台上,不同候选人的胜出将带来不同的影响。这场选举的结果不仅将影响美国和全球经济贸易的发展方向,还将对地缘政治和金融市场产生深远影响。桑德斯的崛起已经对金融和科技领域的资本市场带来了冲击,而他的政策主张若得以实施,将可能短期施压美国经济,但绿色新政计划若成功推行则将创造长期的经济增长动能。相比之下,拜登的胜出可能带动市场反弹,而特朗普的连任则可能因财政和货币宽松政策使美国经济保持强劲,但国内贫富差距、对外贸易和军事摩擦等不确定性可能为未来埋下隐患。
无论选举结果如何,美国对华遏制局面都难以改变。这场大选不仅仅是美国内部的事务,它的走向将影响全球的经济贸易、地缘政治和金融市场。每个身处这个时代的人都在期待着新的篇章,希望新的领导者能带领美国和全球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中美博弈呈现长期性与日益严峻性,已从单一的贸易摩擦延伸至金融、科技、地缘政治、国际舆论以及国际规则等全方位的较量。在这场多维度的博弈中,中国面临着内外部的双重挑战。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需积极应对,大力启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便是一记重要策略。这不仅有助于在短期内扩大需求、稳定经济增长和就业,更在长期来看,有助于释放中国的经济增长潜力,提升长期竞争力,并改善民生福利。这是一场关乎国家未来的投资,也是一次对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展现。
面对挑战,中国应以二次入世的勇气和决心,推动新一轮的改革开放。对外,中国将继续降低贸易壁垒,开放更多领域,向世界展示其开放合作的决心。对内,中国将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国企、民企、外企的公平竞争,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这一系列的举措,不仅彰显了中国应对挑战的决心,也展现了中国寻求发展的智慧。在这一进程中,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都代表着中国向着伟大复兴迈出的坚实步伐。
随着美国大选的落幕,社会撕裂和中美关系的话题引人深思。在这个变革的时代,让我们更多关注奇技网等渠道,共同探寻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向,共同见证这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我们的频道,一起与时俱进,洞察世界大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