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辰宫(观落阴,观三姑,观花丛,观灵术)不是道法,

恐怖故事 2025-04-02 09:23www.198689.com恐怖故事

观元辰宫:闾山派与民间巫术的交织

今日盛传之观元辰宫,又谓之观落阴、观三姑、观花丛等,业界称之为观灵术。这一神秘的术法起源于宋朝,流行于华中华南地区,明清以后流向福建、两广一带,随着清初的移民潮,落地台湾,便发展成为了现如今的台湾某商家所托名于道教闾山派的独特技艺。

观元辰宫之术,实为通过施术者引导受术者的部分魂魄进入灵界。据说在这一神秘的小宫殿(元辰宫,又谓之元神宫)中,一切陈设都与阳世的福禄息息相关,揭示着每个人当下的运势、爱情、财库、健康、事业等状态。

更神奇的是,无论元辰宫中的陈设如何,均可以借助施术者的神力进行调理和改进。身体不好?帮你灌溉生命树;事业不顺?帮你疏通庭院水池;情感婚姻不如意?帮你整理卧室。甚至,若发现元辰宫中住着冤亲债主,亦可一并处理。这一切并非免费,根据其收费模式,体验费四五十人民币,进入状态后费用更高,若需清理元辰宫内的冤亲债主,费用更是高达数千人民币。

要深入了解这一神秘之术,我们必须探究其与道教闾山派的关系。闾山派发源于福建,后广泛流行于广东、浙江、江西、江苏、湖南、台湾以及东南亚等地。其开山祖师许真君许逊,生于魏晋江南,继承了历史的传统。早期的许真君信仰中夹杂了闽越巫术,后来吸收道教灵宝派的符咒科仪,才逐渐形成了道教中的闽越支派。

闾山派影响力之大,还体现在其代表性人物临水夫人陈靖姑的信仰上。陈靖姑拜许真君为师,又得慈航真人亲授,专在人间为孕妇保产救胎。因助皇后难产有功,被德宗皇帝封为天仙圣母。陈靖姑又收了两名弟子——林九娘和李三娘,三人合称为三奶夫人。这也解释了观元辰宫为何有时被称作观三姑的原因。实际上,这是闾山派道法与民间巫术相结合的文化证据。

某商家所修习的观灵术虽托名闾山派,但实际上也吸收和保留了闽南民间的巫术元素。这一神秘的术法融合了道教与民间信仰的元素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对于那些寻求改变命运、寻求心灵寄托的人来说充满了诱惑和吸引力。但究竟这种术法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力量还需要我们深入探究和思考。在探讨观元辰宫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其是否继承了闾山派的法脉传承还需要思考其背后的心理机制以及从道教经教的角度来看我们应保持何种态度。毕竟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一神秘之术的内涵我们才能做出明智的判断和选择。在学术界对闽南巫术的研究相对匮乏的背景下,奇技网小编在知网上寻找到了关于《观三姑》的巫咒,以此作为证明,展示了观灵术与民间巫术的紧密关联。

《观三姑》的巫咒如下:

月光明亮,清辉照耀,先邀请三姑女神来到法坛前,请求她望灵。望灵时悲伤哀怨,三姑女神从阮家降临。阮家有花有粉,有槟榔心,也有老叶藤。

除了展示这段巫咒,我们还要明确一点:研究这些巫术并非为了贬低,而是为了揭示民间巫术、观灵术与道教闾山派之间的内在联系。事实上,纵观整个道教史,作为本土宗教,道教一直秉承着吸收和升华本土巫术的态度。遥想当年,道教祖师在创立道教时,就吸收了民间巫术的元素。

至于观元辰宫(观灵术),从理论上看,它应该继承了道教闾山派的传承。从实际操作层面来看,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更为细致的技术分析。为什么有人将观元辰宫称之为心理催眠呢?这需要我们深入了解潜意识与巫术的关系。

现代心理学的贡献在于开拓了潜意识的未知领域。潜意识与意识不同,意识是我们白天醒着时的自我,而潜意识则是我们夜里睡着后仍在运作的自我。集体无意识则是一种超越个体的、源自历史积淀的共享记忆。在孩童的成长过程中,他们最初生活在无意识状态,随着意识的萌芽和成长,这种无意识的经验逐渐消散。在梦境中,孩童可以看到超出他们自身经验的画面,这些画面被荣格归类为集体无意识。

当我们突然遭受胃痛或其他脏腑疼痛时,常常无法自控,会反复祈愿疼痛停止。我们的呼吸却无需这样的自控,自然而然地进行。这是因为我们体内有两个神经系统在默默运作:运动神经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

如果将这两者与现代心理学的意识与潜意识概念相对照,运动神经系统可视为醒着的意识,而植物神经系统则代表着睡着的潜意识。其实,潜意识并非在意识沉睡后才出现,它一直存在。只是在我们醒着的时候,强大的意识让我们忽略了它的存在。

这里要提及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理论分歧。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完全个人化,蕴含了原始欲望,尤其是繁殖本能。他认为大多数心理问题源于此本能欲望的无法满足。而荣格则进一步拓展了这个概念,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理论。他认为个人的原始欲望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更多的是来自整个社会、历史的熏陶和影响。

更为关键的是,通过某些技术手段,个人意识能够与集体无意识沟通。这种神奇的连接引出了我们下一个议题——巫术。受到历史和时代的影响,当我们谈及巫术时,很容易将其与封建迷信联系起来。正如苏轼所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我们跳出人类自我定位,会发现巫术自古以来贯穿了整个文明史。

近代著名人类学学者弗雷泽强调巫术是类比思维的一种表现,认为它是人类在原始社会的一种落后思维方式。这个观点其实早已被道家思想所超越。在《墨子》等道教学说中,早已提出了非类不比的思想,强调万物皆有联系但又各具特色。而在当代国际人类学界,巫术被看作是集体无意识的文化解析,通过巫师进入个人潜意识状态与符号象征(集体意识)进行沟通。

值得一提的是,巫术并非反理性、反逻辑的行为,这点常常被人误解为迷信。比如摸霍去病以求健康,避免吃猪脚以祈婚姻美满,这些行为都可以得到更为合理的巫术解释。它们并非简单的类比,而是人们希望通过集体无意识的符号来提醒自己追求健康、向往美满婚姻的愿望。

再来看古代的大巫师观射父,他是南方巫师文化的杰出代表。他参与国事、通晓宗教礼仪,与楚昭王的对话被记录在《国语楚语》中。他们之间的对话涉及到了天地人神的交流,展现了巫术在古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种交流并非简单的心理催眠,而是真正的与天地神明的沟通。观射父不仅了解山川之神、祖庙之事等,还能知道四时之生、牺牲之物等自然规律和文化传统。这种知识使他成为连接天地神民的重要角色。观元辰宫并非简单的心理催眠,而是与天地神明的真实交流。

我们的身体、思维和行为都受到潜意识和巫术的影响。我们需要更深入地探索和理解这些神秘而又重要的领域,以更全面地认识自己和这个世界。自古以来,忠诚与信任是民众的根本,明德则是神明所崇尚的。民众与神明职责各异,相互敬重而不亵渎,因此神明赐予嘉瑞之物,民众得以享用万物,祸患不侵,需求无不满足。

当少皞之世衰落,九黎扰乱道德,民众与神明混杂无序,无法辨识其真貌。人人仿效祭祀,家家皆有巫史,缺乏真实之质。民众因祭祀而匮乏,却不明其福。无节制的祭祀导致神明与民众位置颠倒,民众对盟誓轻视,神明的亲近使人对其行为不加约束。嘉瑞之物不再降临,民众无物可享,灾祸却接连不断。颛顼继承此局面,命令南正重掌管天上之神以区分职责,命令火正黎掌管地上之事以区分民众,使神人各安其位,互不侵犯,这就是所谓的“绝地天通”。

之后,三苗恢复九黎的德性。尧再次培养重、黎的后代,重视传承天地之道。从夏、商到周朝,重、黎氏家族世代传承天地之道,分别掌管其职责。到了周朝时期,程伯休父作为其后代,在宣王时期失去官职,改为司马氏。他们尊崇祖先,以取信于民,声称重掌管上天,黎掌管大地。面对世道的混乱,他们无法抵御。若天地自然之法则不变,又何须区分上下之别呢?

周朝以前的古人能够沟通天地,他们被称为巫师。这种能力在周朝之后逐渐消失。楚昭王曾询问观射父原因。大巫师回答,古人之所以能与天地沟通,是因为他们身心清净不二,能够进入意识合一的状态。而现代人意识与潜意识过于分裂,难以达到古人的境界。正如《道德经》所言,“载营魄抱一”,保持身心合一的状态是沟通天地的关键。

在秦汉以后的2000年里,究竟有多少人能够拥有这份功力呢?真正的巫师是否还存在?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现如今,一些商家托名道教闾山派,开展观元辰宫的活动。实际上,这些商家并未真正继承法脉,而是运用民间巫术、通灵术、心理学催眠术等杂糅的技术。通灵驭鬼难以验证,我们暂且不议。仅就其中的心理学催眠术而言,它是以催眠术诱发人的意识进入恍惚状态,使被催眠者的意识范围变窄。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催眠状态是以被催眠者的意志服从于施术者的意志开始的。

所谓催眠,是在催眠师和被催眠者相互配合下,通过隔离被催眠者的意识感知(通常是视觉和听觉),诱发其潜意识。这个技术的前提是双方必须相互信任并保持放松。观元辰宫的活动就是通过仪轨(如用红布遮眼、念诵和打击乐器发声等)隔离参与者的感知,再配合导师的语言暗示,进入催眠状态。

在催眠状态下,每个人会看见自己心底想看到的图像。喜欢神明的会看见自己喜欢的神明;思念过世亲人的会看见已过世的亲人;想发财的会在导师的引导下看见自己的元辰宫。其实这些图像是通过催眠师和被催眠者的相互配合在现场共同创造出来的。导师会告诉你这是通过施法让你灵魂出窍进入了灵界。

除了思念亲人外,我们参与观元辰宫、体验观灵术所追求的不过是自我满足、酒色财气等原始欲望。通过简单的催眠诱导这些欲望纷纷显现我们得以如愿以偿花钱观看自己的欲望。重塑道教与巫术的关系:深度探索与升华

翻开《道藏》,我们探索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海洋,更是潜意识的深渊。在原始欲望的底层,潜藏着更为深邃、神秘的能量。

《清静经》为我们揭示了人心的矛盾:人神好清,却常常被心之纷扰所困;人心好静,却总是被欲望之链牵引。当我们反观自心,所见的境界因层次而异。太上老君看到的是清静的宇宙,而凡夫俗子看到的则是欲望的漩涡。这并不是凡夫看错了世界,而是他们未能看透其本质。

民间巫术,作为学者眼中的白巫术与黑巫术,其本质都是控制——控制他人,控制世界,以满足自我为中心。但《道德经》却倡导无为和自然,告诫我们放下控制,回归真实。因为所有由原始欲望引发的境界,都不过是烦恼和妄想的产物,只会让我们陷入生死轮回,苦海无边。

巫术,作为工具和模仿,是道法的一种表现。对于我们玄门道众而言,它并非目的,而是修道合真的手段。我们的目标是完善和提升生命境界,避免世俗影响而堕落。

道教修行之道早已被天师们明晰。在东汉创教之初,《老子想尔注》便强调修善是修道的根本和基础。修善积功是通往仙道的必由之路。道教对于所有民间巫术的吸收和升华,都围绕着修道合真的根本宗旨。

大道至简而至难。虽然“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八个字为我们所熟知,但真正身体力行的人却寥寥无几。相反,许多人更愿意求小术,试图控制财富、姻缘和命运。如果巫术不能服务于修道合真(提升生命境界),那就只会让人和自己的欲望纠缠不清。

我们玄门中人应当明白,抱大道而行,才能真正提升生命境界。若舍大道而慕小术,无异于舍本逐末,实在可惜。

在此,我们呼吁大家深入理解道教的真谛,不要被表面的巫术所迷惑。只有真正把握大道,才能走向生命的更高境界。让我们共同致力于修道合真,追求生命的完善和提升。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98689.com 奇技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