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党祖师爷张友鸾-何省长昨日去岳麓山扫他妈
民国时期的老报人,堪称当代标题党的祖师爷。他们的文字如神来之笔,每一笔都充满了风趣幽默与辛辣绝妙,令人拍案叫绝。
何省长昨日前往岳麓山扫墓,官方的通用标题本是《何省长昨日去岳麓山扫其母之墓》。有的报纸却选择了《何省长昨日去岳麓山扫他妈的墓》这一标题。虽然“他妈的”在口语中是一句国骂,但在这则新闻中却是事实,且是奉命发布,官府并未追究。这一标题在民间流传甚广,被奉为标题党的佳作。
另一则关于丰子恺先生的趣事,更是让人忍俊不禁。某日,丰子恺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标题为《丰子恺画画不要脸》的文章,心中一惊,以为有人无端辱骂自己。当他细读全文后,却发现原来这是对他的画作《乡村学校的音乐课》的赞誉。画面中的孩子们张大嘴巴学唱歌,虽然没画眼睛鼻子,但读者仍能从他们的神态中感受到孩子们的投入。泰戈尔曾称赞丰子恺先生的绘画技艺,即使没有眼睛耳朵,也能知道他们在看什么、在听什么,这是高度艺术化的表现。
在抗战时期,重庆物价暴涨,连烧饼、油条也纷纷涨价。《新民报》编辑程大千借鉴宋词的句式,用一条标题“物价容易把人抛,薄了烧饼,瘦了油条”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物价状况,让读者纷纷称赞。
而在公教人员因金元劵大贬值而苦不堪言的时候,《大刚报》的一则标题“公教人员不是东西(主),是东西也应当涨价!(副)”以诙谐幽默的口吻为广大公教人员的生存发出了呐喊。
老报人张友鸾在标题制作方面有着极高的成就。他生于1904年,历任多家报纸的总编辑,被誉为最有风趣的报人。他的标题设计以用心、精致著称,即使是普通气象新闻也能取别有趣味的标题。比如南京连日阴雨时,他给出的标题“潇潇雨,犹未歇,说不定,落一月”让人过目难忘。
这些老报人不仅有着高超的文笔技巧,更能在标题中巧妙运用各种手法,绵里藏针、回文等手法被他们运用得游刃有余。他们的作品既让人忍俊不禁,又于笑声中有所收获,成为了标题党的祖师爷。《新民报》社会新闻版一直以来备受关注,其中,学府风光一栏更是备受瞩目。近日,四川大学通讯员发布了一则消息,内容关于学校厕所管道堵塞,引发诸多不便。在这关键时刻,张友鸾展现了他的才华,以川大出路成问题为标题,既巧妙地指出了困扰学校的实际问题,又暗示了更深层次的困境与挑战。这一语双关的标题,警策动人,犀利无比,深受读者称赞。川大校长黄季陆,身为省党部主任,虽然阅报后愤怒不已,但面对张友鸾的巧妙用词,却无法发作,只得无奈作罢。
抗战期间,《新民报》的一则新闻让人们看到了官员生活的腐化现象。张友鸾拟写的“前方吃紧,后方紧吃”这一标题,构思奇巧、语意生动,一针见血地揭示了问题的实质。这则新闻在当时轰动了整个山城,至今仍然让人记忆犹新。
张友鸾在《新民报》担任总编辑时,对社会新闻和大小消息都表现出极高的关注度。九一八事变后,他巧妙地运用标题唤起群众的抗日热情,如国府门前钟声鸣,声声请出兵等。为士兵募集冬衣时,他以西风紧,战袍单,征人身上寒为标题,凸显了战争的严峻和士兵的需求。在报道社会贫富差距时,他又以难民不能求一饱,银耳参茸大畅销为标题,揭示了社会的不公。
除了上述事迹,张友鸾还被誉为标题党祖师爷。他的标题艺术不仅在中国新闻界独树一帜,更是深入人心。他所拟的标题如丰子恺画画不要脸等,既富有讽刺意味,又直击问题核心。更多关于张友鸾的趣事和报道,请关注我们的频道,一起深入了解这位新闻巨匠的传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