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真的有蛊吗-民间的人为何谈蛊色变
世上是否真的存在蛊这种神秘的事物?在民间,蛊的传说总是让人闻之色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奇技网小编的步伐,探寻蛊背后的秘密。
在遥远的苗族聚居地区,蛊几乎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存在。当小孩口中出现血泡,母亲们往往会将其与蛊联系在一起。她们会迅速采取措施,扎破血泡,同时心怀愤恨地责骂那些可能放蛊的人。甚至在鱼骨卡喉的情况下,她们也会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借助孩子的口,向可能的放蛊者传达警告和威胁。相传,通过这种喊寨的方式,放蛊的人会被迫收回其蛊。
蛊在苗族地区被俗称为“草鬼”,传说它附身于女子,危害他人。那些被指控有蛊的妇女,被称为“草鬼婆”。苗族学者调查后认为,苗族几乎全民族都深信蛊的存在,只是在不同地区的轻重程度有所不同。他们认为,除了一些突发症状外,一些以难治疾病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疾病,如长期咳嗽、咯血、面色青黑等,都是中了蛊的表现。对于突发性症状,可以通过喊寨的方式让放蛊者收回其蛊;而对于慢性患者,则需要请巫师进行驱毒仪式。
其实,蛊并非苗人的专利。在中国古代的江南地区,蛊术早已广为流传。最初的蛊是指生长在器皿中的虫,后来,谷物腐败后所生的飞蛾以及其他物体变质而生的虫也被统称为蛊。古人认为蛊具有神秘莫测的性质和巨大的毒性,可以通过饮食进入人体引发疾病。虽然毒蛊的种类极多,但自古以来,它们都被视为能飞游、变幻、发光的神秘之物。
在苗族的观念中,蛊的种类繁多,如蛇蛊、蛙蛊、蚂蚁蛊等。当蛊在蛊主身上过多繁衍,找不到食物时,就会向蛊主进攻,索取食物。这时,蛊主难受无比,不得不将蛊放出以危害他人。放蛊时,蛊主只需在意念中指定目标,蛊就会自动寻找那个人。甚至有人说,蛊一旦“看中”了谁,就会对其主人发出指令,必须将蛊放在那个人身上。否则,蛊就会对主人进行攻击。
曾经有一则关于放蛊的故事在苗族民间流传:一位母亲不愿意她的儿子被蛊所害,而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斗争。这个故事揭示了苗族人民对于蛊的深深恐惧和无尽忧虑。
关于蛊的存在与真实性质,至今仍是一个令人困惑的话题。无论是真实还是虚构,它在人们心中都已经成为了一种神秘而又令人畏惧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