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当皇帝后为何听不得别人说“则”
中国人避讳皇帝或长辈名字的传统源远流长,至今仍然在一些场合体现了对长辈和尊者的尊重。在农村,小孩之间互相骂架时,会侮辱对方的精神,直接称呼对方父母的名字就是一种常见的方式。然而在古代,人们在书写时,对祖辈、师长的名字常常采取回避的态度,称之为“讳某某”。但诸如屈原在《离骚》中的“朕皇考曰伯庸”,并未遵循这一规则。是否当时名讳之规矩尚未盛行?
或许在古人的观念中,名字与人的命运紧密相连,如同生辰八字一般神秘。巫师通过诅咒,将人的名字和生辰写在纸上,再施以恶毒的法术,从而达到对目标人的伤害。就如《红楼梦》中的马道婆受赵姨娘之托对付王熙凤和贾宝玉的情节所示。
在古代社会,人的地位越高,权力越大,其名字就越不能轻易提及。而对于普通百姓,除了自家孩子,别人直呼其名也无可奈何。皇帝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其名字更是敏感至极,避讳范围极广。
历朝历代中,皇帝的名字是最大的禁忌。除此之外,其他的敏感字、词并不多。然而到了明代,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出身贫苦的朱元璋成为皇帝后,忌讳特别多。除了皇帝的名字,许多词汇也成为大忌。那些舞文弄墨的人稍有不慎就会掉脑袋。
朱元璋在早年时期靠放火起家,对“贼”字特别敏感。他忌讳人们拐弯抹角地骂他是“贼”。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因写表谢恩中有“作则垂宪”,被朱元璋以“则”字与“贼”同音而怀疑是在讽刺他做过贼的历史而惨遭杀害。朱元璋还忌讳别人提及他当和尚的那段历史。臣子们在给皇帝的表文中,都不能使用与“僧”音相近的字,否则就会惹怒皇帝。朱元璋的忌讳扩大得让人摸不清边界,甚至因一些人的文字游戏而枉送性命。
朱元璋的忌讳心理与阿Q有着相似之处,都是因为自卑和不自信而过分敏感。阿Q因为头上有癞疮疤而忌讳别人提及与之相关的词汇。朱元璋则因为自己的出身和历史而过分在意他人的看法。这种心理使得他们在面对别人的冒犯时容易动怒甚至采取暴力。如果朱元璋和阿Q一样没有权力,他们可能只会私下发泄情绪而无法任意处罚他人。
为了降低拍马屁的风险,礼部官员请求皇上颁布规定哪些字、词不能用。最终洪武帝颁布了一份谢恩表的格式给各有关部门以便遵守。这一举措为文武百官减轻了心理压力也为他们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向。更多关于朱元璋当皇帝后的故事请继续关注奇技网频道以获取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