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防止考试作弊,古人都想出了哪些高招?
随着2017年高考的热浪滚滚而来,我们不禁回想起古代科举考试的种种趣事与智慧。众所周知,现代高考试卷上的密封线,是考生信息的保密关键,交卷后由监考人员负责密封。这一做法,实则源远流长,起源于千年之前的科举时代。
在古代科举考试的辉煌历史中,我们不得不提的是那些为了公平、公正而诞生的智慧策略。唐代的科举试卷起初并不实行密封,反而阅卷时会参考“行卷”,这是考生们平日里的得意之作,通过请求朝廷权贵或社会名流的推荐,得以让主考官一目了然。这一制度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了“一考定终身”的僵化,但也为作弊行为提供了方便。
到了武则天执政时期,因吏部选举存在诸多不实情况,她下令采用“弥封”法。这是一种用纸糊上考生姓名的做法,暗考以定等第。这一方法有效地遏制了作弊行为,虽然当时并未形成固定的制度,但其思想已经初见端倪。
北宋初年,科举考试再度焕发生机,但为了防止达官贵人干扰选拔、师生结党营私,朝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宋太宗淳化年间,陈靖的建议被采纳,“糊名考校”法应运而生。这一制度要求试卷上的姓名、乡贯被糊住,直到决定录取名单后才会揭开,从而避免了考官阅卷时的徇私舞弊行为。
不仅如此,朝廷还发现考生在试卷上做记号的问题。于是,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专门设立了誊录院,将考生的试卷抄成副本,考官只评阅副本,从而杜绝了通过字体辨认作弊的可能。
古代科举考试的智慧还体现在一些细节上。例如,苏轼曾因试卷的密封和誊抄制度而错失状元。而在宋真宗时期,为了防止亲戚关系导致的舞弊行为,“别头试”也被发明出来。这一制度要求与考官有亲戚关系的考生换区考试,同时考官在考试期间需住在贡院,考试结束后方可回家,以彻底消除作弊的可能。
古代科举考试的这些防作弊措施展示了古人的智慧与决心。从行卷到弥封制,再到糊名考校、誊录副本及别头试等制度的确立,无不体现了古人对公正选拔人才的执着追求。这些措施不仅为我们揭示了古代科举考试的背后故事,也让我们对古人的智慧产生了由衷的敬意。想了解更多关于古代科举考试的历史真相,请关注我们的频道——奇技网。
灵异事件
- 为防止考试作弊,古人都想出了哪些高招?
- 河南武馆火灾致18死-31人被处理
- 2015中国人婚恋数据“七年之痒”已变“五年”
- 细数世界上十大奇人异事,各个都身怀超能力!
- 大清最性感的内衣广告女明星top30男人福利图
- 【日军对妇女暴行彩图】日军暴行 妇女阴道内塞
- 矛齿鲸 你相信吗?撒哈拉沙漠有一天会变成绿洲
- 情谜睡美人冯代珍谁演的?扮演者刘洁简介
- 河南发现10万年人类化石 证实人类来源并不是非
- 如何选购优质的梅花味精
- 小说鬼吹灯中的九层妖塔真实存在 早被盗墓贼拜
- 僵尸蚂蚁,或许僵尸之说是真的
- 倚天屠龙记中,举办第六次华山论剑,那么五绝
- 司母戊鼎:介绍背后的历史故事和制作工艺
- 秦始皇明明推崇黑色,秦始皇兵马俑,却偏偏是
- 古人某些癖好真奇怪 曾国藩喜欢给活人写挽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