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375万余人因失信被限制购买机票
光明网北京讯(记者孙满桃报道)今天,最高法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其信用惩戒系统正全力运作,向着失信被执行人挥舞制裁的长鞭。据悉,截至2015年底,我国失信被执行人黑名单已收录高达308.02万人。这一数字背后,是无数次的警示与震慑:这些人被自动限制购买飞机票达375.71万人次,列车软卧、高铁和动车一等座以上车票也被限制购买达59.88万人次。约有五分之一的被执行人因信用惩戒的威力而自动履行了义务。
这一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全国法院系统的不懈努力。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等权威机构联合发布报告,以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为样本,揭示了我国在解决执行难问题上的显著进展。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刘贵祥在发布会上深入解析了全国执行工作的现状和未来方向。
刘贵祥指出,解决执行难必须坚持“一性两化”的工作思路,即突出执行的强制性,推进执行的信息化和规范化。面对日益繁重的执行任务,全国执行案件数量从三年前的340万件增加到480万件,被执行人采用各种手段规避、抗拒执行,查找被执行人和其财产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
在此背景下,最高人民法院的查控体系和信用惩戒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了解,仅在2015年,一名工作人员在一个月内对近三年的14.6万件执行案件进行了查询,成功执行到位42.5亿元。各地法院利用最高人民法院的执行查控体系,冻结了被执行人的存款达数百亿元。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通过先进的查控网络,实际执行到位的金额更是累计达到了39亿元。
刘贵祥强调,未来两年,信息化查控体系和信用惩戒系统将进一步完善,这将对解决执行难问题提供强大的助力。他也指出,解决执行难需要理性科学的界定,将有限的司法资源用在有财产可供执行的案件上,使这部分案件得到及时依法执行。对于无财产可供执行的案件,需要建立合理规范的消化渠道。
他还特别提到,人民法院应解决自身存在的消极执行、拖延执行等问题,增强执行流程的公开性和透明度,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要形成相应的法律机制,排除对强制执行的非法干预,营造良好的依法执行环境。
通过这次评估,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到人民群众对执行工作的新期待和新需求,也认识到执行工作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刘贵祥表示,将加大执行监督力度,以公正高效的执行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提高执行公信力,实现“根本解决执行难”的目标。这是一场正义与信用的较量,也是一场法治精神的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