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知网借鸡生蛋生意该改改了
透视中国知网背后的争议:“为何我的知识成果未获尊重?”
近日,中国知网因擅自收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89岁退休教授赵德馨的100多篇论文并盈利一事引发社会热议。此事不仅揭示了学术平台与知识创作者之间权益分配的深层次问题,更凸显了知识产权保护在数字化时代的挑战。
中国知网作为国内领先的学术资源平台,对于很多学者和研究者而言,无疑是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便捷渠道。其背后的运营模式逐渐受到质疑。在未获得作者充分授权的情况下,知网擅自传播、下载收费等行为引起了广泛争议。对此,知网回应称,作者可以通过特定途径免费下载自己的文章,但实际操作中,这一流程是否畅通无阻,却值得探究。
赵德馨教授的案例颇具代表性。他的许多论文发表于多年前,当时并未签署任何授权协议。即便后来知网通过种种手段试图获取学位论文和期刊论文的授权,但这些授权条款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始终受到质疑。知网的授权条款中,“霸王条款”和垄断问题尤为突出。很多时候,知网并未直接获得原作者的授权,而是通过期刊、大学等渠道间接获取。在这一过程中,原作者的权益往往被忽视或稀释。
更值得关注的是,知网的收益分配机制也饱受诟病。向博士论文作者支付的一次性费用和每篇文章的下载费用相比,显得微不足道。这种收益分配模式显然未能充分体现知识原创者的价值。正如赵德馨教授所言,“为什么我创造的知识成果得不到尊重?”这一问题在知网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
中国知网的前身是“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其口号是“创新知识资源全国共享行动计划”。在实际运营中,知网似乎逐渐背离了这一初衷,引发了公众对其是否真正尊重知识产权的质疑。在数字化时代,知识产权保护尤为重要,而知网的运营模式无疑给这一领域带来了严峻挑战。
知网的争议不仅仅是知识产权纠纷,更是对创新动力和社会公正的考验。在这个国家未来倚重创新的时代,我们是否应该尊重和保护每一位知识创作者的努力成果?中国知网应该反思其运营模式,真正回归公益,与作者共赢,以实现知识资源的真正共享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