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七年,即公元212年,曹操口中的巍巍功臣荀彧离世。关于他的死因,历史记载各异。袁宏的《后汉纪》、陈寿的《三国志》均称其因忧而逝,而裴松之注解的《魏氏春秋》则详细记载:太祖赐荀彧食物,打开却发现为空器,于是荀彧饮药而终。范�� 云的《后汉书荀彧传》的记载与《魏氏春秋》相似。
尽管历史记载各异,但都认为荀彧的死是他反对曹操晋爵魏公、加九锡的必然后果。袁晔的《献帝春秋》记载了在吴、蜀地区流传的荀彧死讯,从中可以窥见当时人们对荀彧之死的看法。据记载,荀彧死于寿春,有寿春逃亡者告诉孙权,说太祖命令荀彧杀害献帝皇后伏后,荀彧不从,所以自杀。这一消息被孙权传达给蜀汉,刘备听闻后表示老贼不死,祸乱未休。
袁晔是孙吴名士袁迪之孙,与陆逊之弟陆瑁有交往,因此他记载的荀彧死讯在吴、蜀之间的流传必定有所依据,并非凭空杜撰。尽管《献帝春秋》并非高层人士的记载,但它与信史如荀悦的《汉纪》、袁宏的《后汉纪》等并列,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从上述引述中可知,寿春逃亡者误传了荀彧的死因,进一步说明了他并非曹方高层。
即便不是高层人士,他们对荀彧的关注以及将荀彧之死视为忠于汉室的举动(不肯杀献帝皇后伏后),展示了荀彧在曹操统治区内的形象——他被誉为汉室的忠诚守护者。荀彧,这位辅佐曹操二十年的谋士,他的死因虽然扑朔迷离,但他的忠诚和贡献将永载史册。想了解更多关于荀彧的故事和背景,请关注我们的频道,一起历史的深邃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