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豪苏轼在京城开封买不起房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房地产开发商是一个现代名词,但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同样存在解决居住问题的需求,也有着类似于今天的“不动产”概念。当我们翻开中国历史名人故事的时候,会发现更多引人入胜的历史真相。
以北宋都城开封为例,这座当时世界最大的城市,人员往来密集,居住问题尤为突出。在这个时期,房地产业也异常发达。一些达官贵人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纷纷在开封购置土地,建造房屋,广置产业。除了自家居住之外,多余的部分则用来出租。据《资治通鉴》记载,不少皇亲国戚甚至涉足房产开发。连权高位重的三朝元老夏竦,也投资建造商铺,其中的利润可想而知。
古代的房地产开发与今日有所不同。房屋只出租、不出售。但朝廷专属的建设机构例外,他们在完成宫殿、城墙的修建后,会转型为中央财政“搞创收”。他们会得到朝廷划拨的大片地皮,然后建造住宅和商铺,最终将这些房屋卖给或租给市民。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开封的房价自然十分昂贵。这不仅让普通人望而却步,就连一些名人雅士也难以承受,不得不成为“房奴”。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大文豪苏轼,虽然担任了多年的正部级“京官”,理应生活无忧,却无缘在京城拥有自己的“不动产”,更不用说拥有花园别墅的“豪宅”了。他的儿子在开封结婚时,苏轼甚至没钱为他购置新房,只好借好友的房子举办婚礼。这也从侧面证明了苏轼的廉洁自律,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清官”。苏轼的胞弟苏辙,也是一位从政多年的“官员作家”,同样买不起房,他的自嘲诗中写道:“我生发半白,四海无尺椽”、“我老未有宅,诸子以为言”。另一位大名人欧阳修,在朝廷为官多年,历任要职,也曾向友人诉苦,说自己长年居住在租来的房子里。
以上便是大文豪苏轼在京城开封的居住状况。想要了解更多有趣的历史故事和人物轶事,请关注我们的频道。在这里,你可以发现历史的魅力,感受古人的智慧与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