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隋朝开始,科举考试便成为皇帝选拔人才的途径。在普通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那时的人们深知,只要能够通过科举考试金榜题名,便能跻身朝廷,改变自身社会阶层。对于古代大多数读书人而言,人生最大的目标便是考取状元。为什么古代中探花的人往往比中状元的人还要欣喜呢?这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故事呢?
科举考试的历程充满艰辛。考场里,那些屡败屡战的“高龄”考生比比皆是。像范进一样,许多人历经数次失败,仍然坚持不懈。像唐代诗人孟郊,考中进士后骑马游遍长安城,那时他已经46岁。曾国藩的父亲曾麒书,考到秀才时已经43岁。甚至有时会出现爷孙同科的现象,不足为奇。
古代的科举考试含金量极高,甚至比近代到现代的所有考试都要难。因为据一些专家学者的统计,古代社会的文盲率高达90%以上,而真正识字的人寥寥无几。能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可谓凤毛麟角。
科举考试分为四个等级,依次为秀才、举人、贡士和进士。秀才有权免除个人赋税和徭役,并领取微薄工资。举人有做官的资格。而进士则是最高级别的学位,由皇帝亲自监考。在殿试中,第一名被称为状元,而榜眼和探花分别是第二、第三名。前三名合称“三鼎甲”。
探花之所以令人高兴,除了才学之外,还有一条重要原因:中探花的人一定要相貌出众。这是当时的一种不成文的规定。中了探花不仅是才高的象征,更是容貌的肯定。得到皇帝的“官方认可”,自然会成为朝中大臣为女儿择婿的首选。如和珅,因长相俊俏,得到乾隆皇帝的赏识和提拔。
对于古代士子而言,中探花无疑是一种更大的荣誉。它不仅代表才学,更代表颜值,是才华与美貌的双重肯定。这也反映出一种社会心理:无论何时何地,颜值总是能为人加分。但值得庆幸的是,现试不再单纯以颜值取人,我们仍可通过努力成为学霸。
这就是古代中探花比中状元还要高兴的原因。想要了解更多,请关注我们的频道,一起探索历史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