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时评谁给了经营者盗取“人脸信息”的胆
人脸信息的隐秘旅程:从售楼处的摄像头到行走的密码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我们每个人的“面部信息”仿佛成为了一把“行走的密码”,时刻伴随着我们。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关于我们的这一“密码”如何在我们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盗取和使用。
想象一下,当你在售楼处浏览时,头顶的摄像头可能正在悄无声息地捕获你的“人脸信息”。这些被技术区分过的“自然到访客户”和“渠道客户”的信息,其获取过程与盗窃无异。这种无底线、无规则的信息盗取,让人不寒而栗。
在正常的“人脸识别”场景中,如使用“刷脸支付”或“刷脸打卡”时,经营者都会事先告知消费者,并在得到同意后使用其“人脸信息”。部分售楼处的行为却与此大相径庭,他们在消费者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就擅自使用技术手段获取和利用“人脸信息”。
这种行为不仅侵犯了人们的肖像权和个人信息权,更涉嫌违法或犯罪。根据相关司法解释,非法获取、出售或提供可能影响人身、财产安全的公民个人信息,如行踪轨迹信息、通信内容等,达到一定数量即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那么,盗取人们“面部信息”的危害性更为严重,更应被当作犯罪处理。
我们必须以更健全的法律法规、更科学的管理机制来保护“人脸信息”。比如提高图像采集、人脸识别设备的使用门槛,避免随意一个机构就能随意采集人脸信息。明确非正当必要不得收集的原则,赋予人们拒绝的权利。还应强化保护力度,要求持有者严格保护人脸信息,违反者应承担行政处罚及惩罚性民事赔偿责任。
对于那些盗取“人脸信息”的行为,更应该依法严惩,让那些“不把别人的脸当脸”的行为付出应有的代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保护自己的“行走的密码”,避免陷入“无脸恐慌”。
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不仅要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更要警惕其中隐藏的风险。我们的“面部信息”,是我们身份的重要标识,绝不能轻易被他人窃取和利用。让我们共同呼吁,保护我们的“人脸信息”,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权益和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