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尧死亡之谜为何沦落到家破人亡
年羹尧——清代重臣的荣辱兴衰
年羹尧,这位清代康熙、雍正年间的重要人物,以进士之躯,官至四川总督、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更是被加封太保、一等公,可谓集高官显爵于一身。他运筹帷幄,驰骋疆场,为清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这位位极人臣的重臣,却在短短的时间内从巅峰跌入谷底,最终落得赐死的下场。究竟是何原因导致了这一悲剧呢?
回溯年羹尧的人生轨迹,他的失宠和继而被整是以雍正二年(1724年)十月第二次进京陛见为导火线的。那时,他的骄傲与自负已显端倪。在赴京途中,他令都统范时捷、直隶总督李维钧等跪道迎送,而他自己则安然坐在马上,对迎送的官员视而不见。即使在面对王公大臣的问候时,他也只是点点头而已,态度十分骄横。
更为严重的是,他在雍正面前的态度也十分骄横,甚至“无人臣礼”。年羹尧的骄横跋扈,使他在朝廷中的处境日益恶化。京中传言他接受军功奖赏是因为自己的请求,甚至说整治阿灵阿等人也是听从年羹尧的话。这些话大大刺伤了雍正的自尊心,年羹尧的失宠已初现端倪。
年羹尧的失宠和最终获罪,除了他的骄傲与自负,还有他在官场中的擅作威福。他自恃功高,行事愈发骄横跋扈。他赠送给属下官员物件时,竟让后者“北向叩头谢恩”;发给总督、将军的文书,本是平行公文,他却擅称“令谕”,把同官视为下属。甚至在面对蒙古扎萨克郡王额附阿宝时,他也要求对方行跪拜礼。这样的行为无疑引起了雍正的不满和警惕。
雍正对年羹尧的警告和训斥,从过去的嘉奖称赞转变为严肃警示。年羹尧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依然我行我素。最终,他的行为触怒了雍正,导致了他的失宠、获罪,最终被赐死。
分析年羹尧的荣辱兴衰,我们不难发现,他的悲剧源于他的骄傲与自负,以及他在官场中的擅作威福。一个曾经位极人臣的重臣,因自己的骄横跋扈而落得如此下场,实在令人唏嘘。年羹尧的人生轨迹,无疑是一个深刻的教训,提醒我们在职场和生活中要始终保持谦逊与谨慎,避免因一时的得意而招致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