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款二维码还能不能用了-央行回应
近期,央行针对微信、支付宝等支付机构推出的个人收款码及经营收款码新规引发了广泛关注。关于这一变革的背后意义,经济学专家指出,新规旨在预防商家可能存在的逃税和洗钱行为,并保障消费者免受新型金融诈骗的侵害。
关于大家关心的收款二维码使用问题,中国相关部门作出回应,表示社会上的误解需要澄清。对于使用“码牌”或打印封装的二维码的商户,他们需要根据新规向收款服务机构(如微信、支付宝等)申请转为商用收款码。这一改变对消费者日常支付体验几乎不会产生影响。
人行有关人士以日常生活中的场景为例解释,如果消费者在早餐摊点购买煎饼果子时习惯使用移动支付,那么他们的支付体验不会有任何改变,仍然可以便捷地通过扫码完成支付。对于已经使用经营收款码的商贩,如卖菜的摊主,他们的收款行为也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过去,一些商户使用“个人静态收款条码”进行收款,这种方式的安全性较低,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对于这些商户,他们需要按照新规要求向收款服务机构申请转为商用收款码。新规明确规定,不得通过个人收款条码为那些具有明显经营活动特征的个人提供经营活动相关的收款服务。至于哪些用户属于“具有明显经营特征”,中国支付清算协会正在紧锣密鼓地研究制定相关标准。
这项新规定将从2022年3月1日开始实施。人行相关人士表示,在实施前,支付服务机构需要全面评估客户的正常支付需求,并制定配套的服务解决方案,确保服务成本不上升,服务质量不下降。值得欣慰的是,收款服务机构有义务为商户免费提供商用收款码,商户只需提供必要的身份核实信息即可。这一变革旨在保障支付安全,同时不影响广大民众的日常支付习惯,展现出央行对移动支付市场的规范与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