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岛核泄漏物质铯回流至日本
日本筑波大学客座教授青山道夫在最近由福岛大学主办的国际研讨会上公布了一项令人关注的研究结果。据悉,在2011年东京电力公司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中泄漏的放射性物质铯-137,竟然跨越重洋,部分抵达美国西海岸。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些放射性物质在大约7至8年后,竟然通过太平洋最北部的白令海,回流至日本东北沿岸。
这一发现仿佛描绘出一幅跨越数千公里的神秘旅程。想象一下,那些带有放射性的铯-137粒子,在海洋的怀抱中漂流,穿越北冰洋的边缘海域,最终回到它们的起点。这种跨越时空的循环不禁让人对自然界的奥秘产生更深的敬畏。
青山教授在研究过程中,在北太平洋的761个地点采集了表层海水样本,以调查铯-137和铯-134的放射性活度。结合共同研究和各国的监测数据,他利用模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这不仅揭示了铯-137绕北太平洋南侧回流至日本的路线,还揭示了它们从日本海穿越津轻海峡回到太平洋的路径。
更具体地说,部分铯-137在美国西海岸被发现后,选择了向北的方向,沿着阿拉斯加半岛流动。在2017年,这些放射性物质在白令海的含量被测量为每公升海水0.003贝克勒尔,而在楚科奇海的含量稍高,为0.004贝克勒尔。
到了2018年前后,日本东北北部沿岸的铯-137放射性活度开始上升。而在从日本海穿越至太平洋一侧的津轻海峡,这一放射性物质在2017年前后达到了峰值,但随后呈现出减少的趋势。这一切都表明,这些放射性物质可能正在经历一种全球循环的模式。对此现象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环境保护意义。青山教授表示:“此次研究为我们揭示了源自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的铯在全域的动向。”这一发现无疑将为我们理解核事故对全球环境的影响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