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苏军两大元帅争夺指挥权的内幕文
【奇技网独家介绍】二战苏军两大元帅争夺柏林指挥权的幕后故事【图文】
近日,俄罗斯解密了大量二战时期苏联军事档案,其中一份令人瞩目的资料揭示了苏军两大元帅争夺攻打柏林指挥权的内幕。
1945年4月,随着二战欧洲战场的形势日渐明朗,苏军元帅朱可夫和科涅夫接到了一个重要任务——攻打柏林。斯大林对两位元帅发出了明确指令,要求他们尽快攻占柏林,以此彰显苏联的力量。这一任务的执行并非一帆风顺。
两位元帅所率领的部队在德军梯次防御阵地中打开了缺口,但他们面临的通往柏林的道路却充满了挑战。道路不平坦,有森林、湖泊、沼泽,还有大量高地,使得敌方仍能轻易组织起有效的防御。朱可夫和科涅夫展开了一场激烈的竞争,希望率先攻克柏林,为莫斯科带来胜利的消息。
从两位元帅发布的作战指令中,我们可以窥见这场内部争斗的激烈程度。他们命令部队强渡施普雷河,率先冲入柏林,并多次强调要抢先进入柏林,完成斯大林的命令。在这场争夺战中,两位元帅都展现出了极高的战略眼光和战术智慧。
尽管苏军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在战役打响后的初期,他们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德军在柏林的防御组织得相当严密,市内还有许多战斗小组和所谓的“坦克歼击营”,这些德军士兵利用地下防御工事进行抵抗,给苏军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朱可夫元帅在吸取经验教训后,调整战略,组建强大的破坏队,对前方的楼房、街道、十字路口进行密集轰炸,然后发起冲锋。即使在这样的攻势下,攻打柏林的战役仍然十分艰难。
这场战役中,无论是德军还是苏军司令部,都没有组织疏散交火地区的平民,也很少抓俘虏。这一决策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出于对战争残酷性的认识和对平民安全的担忧。在战争中,双方都在尽力保护平民的生命和财产,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这场苏军两大元帅争夺攻打柏林指挥权的内幕揭示了一战中的复杂性和残酷性。在这场争夺战中,两位元帅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意志品质。最终,朱可夫元帅在争夺战中获胜但在行动进展上并不顺利这也提醒我们战争中的胜负并非一成不变需要不断地调整战略战术以适应战争形势的变化。在二战的硝烟中,苏军对柏林的攻伐展现出决心与力量。在攻击前,他们提前向计划攻击的地区散发传单,并派出德国人志愿者,呼吁对方立即投降,为柏林市民和德军官兵提供了生还的机会。这种人性化的行动,彰显了战争的残酷之外的人性光辉。
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的梅利尼科夫上校报告称,4月26日,46名平民被空投至柏林西部地区,此前返回的两个小组带来了200名柏林居民和28名民兵。这些平民的归来,成为战争中的一线希望。
根据“礼炮”计划,苏军在4月25日对柏林市中心进行了密集轰炸。那天,共有1671架飞机参与,投下了大量的。第16空军集团军的鲁坚科上将命令飞行员们全力以赴,如果发现无法完成既定目标,就向纵深飞行。他们的任务是摧毁敌人,但他们也知道回家的路同样重要。
4月30日,经过激烈的战斗,苏军突破了德军的防线,几乎冲进了国会大厦。红旗在一楼、二楼的楼梯、走廊内飘扬,象征着胜利的到来。几个小时后,朱可夫向斯大林汇报了第3攻击集团军的部队已经占领了国会大厦主楼,并在14点25分升起了苏联旗帜。
当柏林卫戍部队投降时,苏军重新升起了特制的胜利旗帜。这面旗帜的制作并不简单,第3攻击集团军军事委员会专门制作了9面旗帜,最终选择了其中一面在国会大厦楼顶上升起。这面旗帜上的五星、镰刀和锤子,是胜利的象征。
6月初,第3集团军的报告详细描述了决定性的打击情况。其中关于胜利旗帜的升起,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旗帜在强渡施普雷河后,由战士们护送,最终由康塔里亚下士、叶戈罗夫和政治副营长别列斯特中尉冲上国会大厦的最高点升起。这面旗帜见证了历史的瞬间,也见证了三位勇士的英勇。
在战后,这面胜利旗帜被珍藏在红军中央炮兵博物馆,如今在俄武装力量博物馆内供人瞻仰。1946年,康塔里亚和叶戈罗夫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他们的英勇事迹永载史册。第79军军长佩列维尔特金少将还下令保存这面旗帜,并亲手交给斯大林同志,以示尊敬与忠诚。这面旗帜不仅是胜利的象征,更是对所有参与这场战争的人们的一份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