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解密抗战时的紧急信、秘密信为何要叫“
解密抗战时期的紧急通信:鸡毛信的由来与重要性
奇技网整理发布关于抗战时期紧急通信方式——鸡毛信的由来、发展历程及其重要性。
在通信手段相对落后的年代,鸡毛信无疑是最快速且有标识的通信方式之一。源于历史典故的“吾以羽檄征天下兵”,引发了对于鸡毛信历史的千年猜想。经过研究和考证,高平市长平之战研究会副会长李俊杰认为,鸡毛信的叫法始于抗战时期,而当时的使用是从高平地区开始的。
在敌人重重包围的严峻形势下,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广泛使用了鸡毛信。这种特殊的通信方式在抗战时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著名的“十二月事变”后,彭德怀意识到情报的重要性,黄克诚提出利用鸡毛作为信使,迅速传递情报。于是,“鸡毛信”成为八路军作战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儿童团和放羊娃们冒着生命危险,突破重重封锁线传递信息。每一封鸡毛信的背后都承载了无数的智慧和勇气。
说到鸡毛信的历史,不得不提的是它与汉朝“羽檄”的关系。李俊杰指出,“羽檄”是插鸟羽的军事文书,而鸡毛信则是诞生于地方武装和游击队之间的新事物,特指八路军中传递的秘密情报。这表明鸡毛信并非沿袭古代传统,而是抗战时期的一种创新。
最高级别的鸡毛信甚至需要部队护送。这种信件一般写在当地黑黄色桑树皮纸上,信封上插有三支大鸡毛,表示最高级别,通常由一个营或一个连的部队负责护送。还有粘贴鸡毛的信件。这些鸡毛信在当时的恶劣环境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它们不仅传递了情报,更是抗战时期人民智慧的结晶。这种独特的通信方式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殊背景和人民的英勇智慧。每一封鸡毛信都承载着一段历史,见证了那个时代的英勇与坚韧。《沁水县志》介绍鸡毛信的起源
李俊杰在探究抗战时期鸡毛信的出现时间与地点时,遍查了《中国军邮史》和《中国集邮大辞典》等权威资料。他在太行山地区各县市志中寻寻觅觅,甚至到河北元氏县——国内首枚抗战时期鸡毛信的所在地,也未能找到相关记载。正当他感到困惑之时,太岳区编撰于1951至1953年的《沁水县志》给了他意外的收获。这部县志似乎印证了他多年的考证成果,最早记载了鸡毛信的历史。
这部珍贵的县志,封面由著名人物薄一波题词,书中详细描述了抗战时期的通信方式。当时,通信多以村落为单位进行传递,已成为当地民众的习惯了。信件分为一般、急件、特急三种,没有邮票和邮戳。只在信的右上角以“+” “++” “+++”来区分信件的重要程度。而更为特殊的是,急件和特急件会在信封上插上鸡毛,数量一支、二支、三支不等,用来表示时间的紧迫性,要求送信人不得延误。收信人在收到信件后,会在一个收条上注明时间。这就是我们所称的“鸡毛信”。
李俊杰对于鸡毛信有着深入的理解。他认为,鸡毛信是一种既不规范又紧急、秘密的信件。对于在河北元氏县发现的带有邮戳的鸡毛信,李俊杰表示,这应当是属于“太行邮政”机关送发的普通信件,并不能称之为鸡毛信。关于鸡毛信的历史,未能写入高平县志而在《沁水县志》中得以保存,李俊杰认为十分正常。因为高平和沁水都属晋东南抗日根据地,《沁水县志》能够完整记录鸡毛信的历史起点,为中国军邮史填补了一项重要空白。
这段历史似乎更加生动地展现了那个特殊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鸡毛信不仅是一种通信方式,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它的存在,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的生活和斗争。《沁水县志》的记载,为我们揭示了鸡毛信的起源和发展,让我们更加珍视这段历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