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起源及其世界化(下)
佛教的起源及其世界化(下)
我知道我的话语可能会冒犯一些佛教信众,但我并无恶意。我的目标是清晰地区分哲科和宗教这两种常常混淆的精神文化。请信徒们理解,如果我引发你们的情绪波动,那并非我所愿。真正重要的是深入理解和区分我们信仰的对象和内容。
我常常提到一句话:“这个世界不是你看到什么就相信什么,而是你相信什么就看到什么。”这句话并非为宗教发声,而是强调在哲科思维和宗教思维中,我们的感知和信念如何塑造我们的世界观。眼见并不总是实,这是现代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关键所在。我们的祖先智人之所以能从竞争中胜出,正是因为他们拥有抽象思维,可以构建集体记忆、信仰和宗教文化,进而发展出哲科体系与现代文明。这一切都离不开一套复杂的、抽象的精神文化体系。
为何我们需要这些精神文化体系?因为这些是我们实现大规模协作、构建现代文明的基石。没有这些,我们无法实现复杂社会的有效运行。比如古代社会,人们依赖信仰来驱使奴隶劳作;而在现代社会,企业文化和信仰则是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手段。虽然背后可能涉及运气、天命和神灵的保佑,但这正是信仰的力量所在。我们需要理性对待学术,同时宽容对待信仰。那些嘲笑信仰者的人,其实自己也在某种信仰状态中,只是未曾意识到而已。
眼见为实的观念在我们的中华文化中根深蒂固,例如学以致用、务实主义等思想。农民们很少抬头仰望星空,去思考宇宙和人类的关联,他们更注重实际的操作和效果。这种观念是动物直观文化操作体系的延续,甚至在我们的强权政治中也可见一斑:谁的拳头大,谁就有话语权。我们保留了许多人类最原始的文化表达,这是一种生存接续状态。
西方文明却有所不同。由于地理地貌和文明构型的影响,他们较早地进入了工商业化社会,打破了原始的血缘社会关系。只有那些贵族或闲暇的人才有时间去思考宇宙、人生、物质背后的深层次问题。比如古希腊的哲学家们,他们非主流的思考方式最终促成了文艺复兴后的人文主义崛起,进而构建了现代文明的哲科文化体系。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些关于哲学、宗教和佛学的话题。我们都知道,哲学不仅仅是关于主观和客观的关系,也不仅仅是关于眼见为实或眼见为虚的问题。这其中还包含了深厚的宗教内涵。
说到哲学,它的源头往往可以追溯到宗教,而宗教中的哲学思想,尤其是佛学中的哲学,与现代哲科思维中的哲学有着本质的不同。千万不要混淆这两者。在接下来的节目中,我会详细为大家解析这一点。
哲学源于宗教,如同种子孕育出花朵。而科学则是在哲学和神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明确区分宗教和非宗教的界限。这取决于我们对待观察对象和事物的本质是以理性主义还是信仰主义为出发点,是诉诸超自然力量还是人文理性精神。
说到佛学,不得不提僧伽(僧侣)组织。随着信徒数量的增加,自然形成了教徒组成的会社,称为僧伽(Samgha)。这些僧侣包括出家的和在家的弟子。出家的僧侣专门修行悟道,过着僧院生活。他们经过宗教教育和戒律训练后宣誓为僧。最初的佛陀弟子指的是来听声闻或教法的人们,后来则特指精进勤修八正道的出家僧众。为了管理这些僧侣,逐渐发展出了僧院体制。
在佛陀创教传道初期,皈信修行的弟子并无固定住所,他们或栖身于山谷间的洞穴,或眠于墓地和丛林。随着弟子数量的增多,永久性住所的建设变得必要。一些贵族和富商捐资修建了僧院。精舍中的修道生活比森林洞穴中的生活要优裕得多,但也因此发生了性质上的变化。
为了管理僧院中的出家僧众,一套规章制度应运而生,戒律规定也日益繁琐。这些僧侣修行的目标是达到解脱涅槃的境界。为了帮助他们实现这一目标,僧院长老们提供了一些说法和具体描写。在这种情况下,涅槃境界的神秘性被强调,并规定了精神灵修的层次和阶梯。
随着僧院制度和僧伽组织的等级化,原始佛教中倡导种姓平等的理念逐渐淡化。在最初的佛教经典阿含经中,所有接受佛教的弟子都被视为平等的一体。《阿含小缘经》说:“汝今当知,今我弟子,种姓不同,所出各异,于我法中出身修道。”尽管这只是宗教生活中的平等而不是社会生活中的平等,但它相较于婆罗门教神化的种姓制度仍具有进步意义。但随着僧院制度的等级化,这种平等逐渐被阶级划分所取代。
佛教的传入历史也颇为有趣。据国史记载,佛教是在东汉中期传入的。传说汉明帝曾梦见西方有金人,之后有大臣建议他派遣使者到西域请来了佛僧。这些佛僧带着佛经到达洛阳,建立了第一个佛教寺院——白马寺。虽然记载如此,但佛教很可能在汉明帝之前就已经传入。否则,他的大臣们怎能如此了解西方有真经呢?佛教的传入必然面临文化融合的问题。任何异质文化的进入都会与本土文化产生碰撞和融合,佛教亦是如此。在融合过程中,佛教逐渐适应并融入了中华文化。比如出家者的剃度习俗和婚姻观念在中国文化中就经历了一系列的调整和融合。孝道文化和佛教之间的相互影响也体现在诸如跪拜等仪式上。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是一个文化融合的过程也是不断适应本土文化的过程。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民族便有跪拜长者、跪拜皇帝的礼仪传统,展现出一个务实且注重君臣父子之道的民族特色。佛教的传入,在某种程度上与我们的文化产生了冲突。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在融入中华文明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形。以《父母恩重难报经》为例,这部经卷在儒家、道教和民族宗教的三重压力下,佛教为了生存,不得不做出改变,增加五戒、十善,并以此作为因果报应轮回的依据之一。实际上,佛教所做的改变远不止于此。
这些改变和分化的一大原因在于佛教文化与我们自身文化的差异。由于佛教文化并非源自我们这片土地,因此许多概念、理念与我们自身的文化难以匹配。这使得各领域学者在理解和研究佛教时,往往各执一词。比如“悟”与“菩提”、“智慧”与“般若”的区别,由于译音不译意,导致了理解上的偏差。
另一重要原因可以追溯到佛教寺庙的财富积累。随着佛寺的兴起和信众的涌入,寺庙积累了大量的教产。以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为例,他极度崇尚佛教,甚至多次出家。为了确保国家的稳定,大臣们不得不从国库中出钱将其赎回。再如王安石,这位著名的文人和政治家晚年信佛,甚至将房产土地捐赠给佛寺。寺庙教产的增加,为各宗派的巩固提供了物质基础。
以潭柘寺为例,其寺庙土地不仅占据了北京西部的郊区,甚至延伸到了河北省和山西省。这种庞大的教产规模,无疑为各宗派的形成和自我保护提供了经济支撑。随着各宗派维护自己的信念和理解,佛教的传入引起了巨大的社会热潮,甚至使得大量青壮劳动力出家信佛,大量农耕文明土地进入寺院。这无疑对正常的农业经济生活和秩序造成了重大干扰。
与此佛教的理念与我们自身的文化理念也存在冲突。以孔子为例,他提倡厚葬文化,导致了许多家庭因葬礼而破产。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无疑增加了国家的经济负担和社会矛盾。这种冲突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儒家文化与佛教之间的对立。
而佛教在当时的文化中的种种表现,也让当时的统治者感到不安和反感。他们担心佛教的发展会对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秩序造成冲击。历史上出现了多次灭佛运动。
当释迦牟尼圆寂时,他要求信徒们遵奉并弘扬他所传的佛法。最初的信徒们视他为宗教真理的发现者和导师,如同古人对孔子的崇敬,甚至有“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的感叹。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佛陀的观念逐渐神格化。佛陀所达到的涅槃境界,本是一种超自然的神秘境界,在僧院的修行生活中,这种神秘性得到了更多的强调和夸张的描绘。佛陀作为第一个达到涅槃境界的佛,逐渐被神化为超自然的神圣存在。
这种神格化的过程也是佛教传教活动的需要。信徒们认为佛陀是佛法的显现,是佛法在人间的代表。于是,释迦牟尼被称为婆伽梵,即世尊、主、法王。他不再是佛法的发现者,而是佛法的体现,佛陀与佛法融为一体。
为了传教的需要,一些神话故事被编造出来,夸大佛陀的功德和品格。这些故事按照佛教的业报轮回、因果报应教义,描述佛陀的前世积善行,今生得成佛。如此,历史上的乔答摩悉达多被神化为一个神话人物。
早在吠陀时代,印度人就有关于救世主的信仰,人们相信转轮圣王会出世并带来象征救赎的异象。随着佛陀的超人化、神格化,他在大众心中被看作是那位传统信仰中的转轮圣王。他被赋予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神圣象征,甚至接受帝释天授予的轮宝,以与苦恶斗争,破除一切邪知邪见。
正是有了佛陀的神格化,他才成为群众心中向往的救世主,佛教也因此顺利赢得人们的信仰,发展为世界性宗教。
佛教的发展过程中,统治阶级的支持起到了重要作用。印度摩揭陀国的国王们成了佛教的信徒,各色人等被大量卷入佛教教团。佛陀死后不久,佛教开始分化,分为八宗。
古代印度没有纸,佛陀的传教主要依靠口头宣传。他的徒众来源不同,成分复杂,因此他的说法因人而异。在第一次结集中,大弟子摩诃迦叶等人为防止分歧的发展,召集佛徒回忆并确定佛说,形成了最早的佛教经典和戒律。同时存在的还有其他佛徒的集会,各自确定的佛说反映了佛教的早期分化。
佛教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过程,涉及文化、宗教、哲学等多个领域。在远古的印度,佛教的精髓被概括为三条核心思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三条思想如同印鉴,证实了佛法的真实性,被尊称为“三法印”。
其中,“诸行无常”揭示了世间万物瞬息万变的本质,没有一种事物是永恒不变的。“诸法无我”则阐述了在一切有为无为的法则中,不存在实体的自我。“涅槃寂静”则指向了一种超脱生死的境界,身心皆寂,达到解脱。
佛陀圆寂后的一百多年,教团内部出现了分歧,主要围绕戒律问题展开。一些比丘开始接受金钱布施,而另一些比丘则坚决反对,双方产生了严重的争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威望的长老被召集来仲裁,最终裁定接受金银等十种行为属于非法。主张接受金钱布施的比丘并不接受这一决议,而是选择另行结集,形成了自己的戒律。这次结集被称为第二次结集,两派僧众正式分裂,形成了上座部和大众部。
古印度有一群僧侣觉得现有的戒律过于严苛,难以承受。他们希望修改部分戒律以适应现实生活。坚持奉行原典的僧侣却强烈反对这一做法,认为这是对佛法的背叛。两派互不相让,最终分裂成上座部和大众部。上座部因其坚持严格遵守戒律的地位较高而得名。而大众部则因其在僧团中的影响力较低,需要更多地接触现实生活,故在遵守戒律与现实生活之间寻找平衡。
这次关于戒律宽严的争论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原始佛教的戒律过于严格,不利于吸引更多信徒。从扩大佛教影响力的角度出发,有必要对旧章进行改革,放宽戒律。特别是当一批上层人物加入佛教并反对早期佛教关于沙门释子不应蓄金银等戒律时,大众部的主张得到了他们的支持。这也得到了社会上层人物和统治阶级的认可。
除了戒律问题外,佛教的分裂还包括对教义教理的不同理解。由于对经典有不同的解读,大众和上座两部各自分裂出了许多教派。据记载,有18部或更多。这些分歧反映了佛教内部的多样性以及对佛法理解的丰富性。这种多样性也带来了挑战和纷争。
在公元前3世纪,当佛陀圆寂后二百多年间,印度被摩揭陀国的孔雀王朝统一。阿育王在征服过程中亲眼目睹了屠杀的残酷场面后开始皈信佛教并大力弘扬佛法。为了统治新征服的地区人民他认识到宗教教化的重要性超过了武力镇压。于是阿育王开始信仰并极力弘扬佛教使得佛教流传范围更广僧团人数激增但也带来了鱼龙混杂的问题。为了整顿局面德高望重的长老被请出主持大局。阿育王亲自巡行印度各地推动佛教的发展并通过修建佛寺、佛塔和颁布诏令等方式宣扬佛法的美德和慈悲力量。
阿育王的举动不仅使得佛教得以广泛传播也促进了印度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他的信仰和行动成为了后来佛教徒的典范也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如何通过宗教力量来影响社会、促进和谐的重要启示。阿育王作为孔雀王朝的国王,不仅推动了佛教的蓬勃发展,还将其影响力延伸到了邻近的亚洲各国,佛教成为印度的国教。这不仅仅是阿育王一个人的功劳。据传在巴利文三藏中记载,为了结束部派佛教的纷争,阿育王在华氏城召集了一次盛大的佛教大会,召集了上千名佛徒参与。帝须长老在这次大会上主讲法义,确保了僧团的纯正性和三藏经典的传承。约公元前250年左右,为了巩固这一成果,帝须再次召集高僧进行结集。这些行动为佛教的进一步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阿育王的派遣,佛教传教士遍布各地,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分支。其中,在西北印度的迦湿弥勒罗和犍陀罗地区,上座们弘扬的佛教理念主张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一切法都是实际存在的。而在锡兰地区,形成了代表保守思想的大寺派,他们将三藏经典以巴利语记录下来并传播至东南亚各国,为南传佛教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佛教在阿育王的大力支持下迅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由于佛教僧众得到了王室的优待和供养,许多其他宗教的信徒纷纷改宗佛教。虽然其中不乏真心改宗者,但大部分人是迫于生活压力而不得不改宗。他们不可避免地会将原有的宗教思想带入佛教之中。这种多元化的思想融合给佛教带来了诸多争议和辩论。例如围绕宇宙的本质、个体的存在、神的存在等核心教义问题展开的激烈争论。这种争论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进一步加深了佛教的分裂和分化。这也为后来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形成和发展埋下了伏笔。
随着历史的推进,贵霜王朝在公元一世纪入侵印度并建立了庞大的帝国。这个帝国地处东西方交通的要道,商业繁荣、民族交往频繁。为了维护帝国的统治稳定,贵霜王朝的统治者采取了兼容并包的政策来应对各种不同的宗教和文化现象。因此在这个历史时期里各种宗教得以并存和发展同时互相影响互相吸收也促进了佛教的进一步发展和演变形成了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两大流派在信仰上多样化社会人际关系和民族关系复杂的历史条件下大众部佛教与上座部佛教更趋分化形成了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两大体系在教义和修行方法上两者有着显著的不同在宗教世界观上小乘佛教主张我空法有而大乘佛教则受到了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影响将佛菩萨神格化进一步宣扬神异崇拜偶像加强了信众的宗教感情在修行的目标上小乘主张个人解脱而大乘则主张普渡众生以菩萨行为目标在修行方法上小乘一般主张修戒定慧三学八正道而大乘菩萨行则兼修六度四摄通过不断的修行和悟道菩萨最终解脱生死成佛为了众生之苦而自由往返于生死之中为众生带来希望和慰藉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历程是多元而复杂的。从阿育王的推广,到部派佛教的纷争,再到贵霜王朝的兼容并包政策,都深刻地影响了佛教的演变和分化。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形成和发展是这一历史进程的产物,它们之间的差异和融合也反映了宗教在多元文化交流中的发展和演变。所谓四摄,是菩萨为了引导众生走向佛道所做的四种重要行为。何为四摄呢?布施摄,这是根据众生的需求进行布施,若众生喜爱财物,便施予财宝;若众生钟爱佛法,便传授佛法智慧。爱语摄,菩萨用温柔的话语安慰众生,根据他们的根性和理解力来说适当的安慰和鼓励的话语。利行摄,菩萨会积极做出有利于众生的行为,无论是小事还是大事,只要能利益众生就会毫不犹豫地去做。同事摄,菩萨与众生共同行动,随机应变地教化他们。通过这样的四摄方式,菩萨能够吸引众生并引导他们走向佛道。
关于大小乘佛教的主要区别,我们可以从理论、实践和目标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在理论上,小乘佛教注重个人解脱,以生命的无常来解释无我;而大乘佛教则更深入地探讨终极真理,除了人无我之外,还主张一切事物皆无实体。在实践上,小乘佛教更强调个人的自我解脱和出世观念;而大乘佛教则以利他为自利,追求的是普度众生。在目标上,小乘佛教的最高目标是达到阿罗汉果位;而大乘佛教则主张通过菩萨的修行最终成佛,形成了多佛信仰和菩萨信仰。
从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时代开始,佛教逐渐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和发展。到了贵霜王朝的迦腻色迦王时代,大乘佛教的出现和形成使得佛教开始向更广泛的民众阶层渗透。在这个过程中,佛教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如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拔高特点,同时也通过世俗化的过程向广大民众普及。在这个过程中,佛教的高端思想常常被人们误解,但其世俗化的手段是任何宗教得以扩散的有力方式。
在贵霜王朝时期,佛教的发展和传播展现出了双重现象。一方面,佛教从印度走向世界,小乘系统向南传播至锡兰、泰国等地,大乘系统则越过中亚进入内地并传播至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另一方面,在印度本土,佛教面临着印度教等宗教的激烈竞争。到了公元10世纪后,佛教在印度失去了群众的信仰。尽管佛教在世界各地取得了胜利,却唯独在其出生地丧失了影响力。
那么为何佛教能够走向世界呢?佛教具有超越原始部落宗教和阶级社会国家民族宗教的特殊性。它关注一切众生的生死问题,具有适应全人类的普遍性。佛教的基本教义符合不同国家的历代统治者的利益需求从而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因此无论是在印度还是走向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佛教都展现出了其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为世人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智慧。那烂陀寺遗址作为历史的见证诉说着佛教曾经的辉煌与传奇让人对这片古老的土地和它所孕育出的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佛教关于无明与业报轮回的教义,在历史长河中,对统治阶级而言,宛如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将现实世界的特权阶级视为前世善行的福报所致,另一方面则将人民的苦难归咎于前世的恶行。这种解读巧妙地使佛教成为维护等级社会的有力工具。佛教的传教史清晰地表明,各国统治者的支持是佛教成为世界性宗教的关键。若无政治力量的加持,佛教难以自发普及至各国普通民众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佛教的包容性与排他性相对较少,这是它与和教显著不同的地方。当佛教传播到不同的民族和国家时,它善于将当地文化和传统宗教融入自身体系之中,极少诉诸武力来镇压异端。东南亚地区的文化融合便是明证。在这些地区,佛教与当地古老的信仰、祖灵崇拜和巫术仪式相结合,顺利赢得了群众的信仰。同样,在我国,佛教也努力与传统宗教和强大的儒家文化相协调。例如,西藏的喇嘛教是印度大乘佛教与本土文化和信仰的结合,而在日本,佛教则与民间信仰相融合。
佛教本身的哲理性极强,其传入后对哲学以及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从隋唐时代的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到禅宗,都构建了富含佛理哲学的体系。这些不仅丰富了哲学的内涵,也促进了哲学的发展。方立天教授分析后认为,佛教之所以能长期流传,与其为哲学提供新的内容和补充密切相关。传统哲学如儒家哲学注重现实人生和经验认识,但对人生本原、世界本体和彼岸世界探讨较少。而佛教则提供了对这些问题的神秘主义解说,并探讨了世界本体和心性等问题,为古代哲学贡献了丰富的资料。
佛教对逻辑思维的贡献也不容忽视。它弥补了古代逻辑思想的空缺,尤其是对儒学的系统化、逻辑化、体系化的帮助深刻。不了解佛教,很难对哲学以及传统文化有真切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佛教深深塑造了人的国民性。即使有人不识字、不懂佛教的经典,也会受到佛教潜移默化的影响。佛教理念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已被广泛接受,对人们的行为产生了重要的约束作用。
佛教与文化的关系深厚,对语言、哲学、绘画、茶道、音乐、艺术等都有巨大影响。去了解佛教,有助于对生命中一些最重大的问题进行最深刻的思考。尽管了解西哲也很重要,但接近文化中哲的佛学更容易被国人接受。佛学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非常之重要。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常常会遇到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像巨石般压在心头,让我难以释怀。当我深入了解释迦牟尼的启示后,我发现他已经为我解答了大部分的问题,他的智慧令我深感敬佩。
在探讨宗教问题时,人们往往习惯用愚昧、迷信、虚妄、形而上等标签来概括某种宗教思想,却忽视了去深入挖掘这些标签背后的本质原因。这种对佛教的误解,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对佛教演变的不了解。
我并不是要大家去信仰佛教,相反,我更希望大家能够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它。在我看来,了解宗教并非意味着要去信仰,而是要去认知、去研究、去探索其背后的文化和哲学。对于那些自称懂中华文化和语文的人,我要说的是,真正的理解并非停留在表面的词汇和语句上,而是要深入了解这些词汇背后的文化含义和历史背景。
佛教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果我们不了解佛教,就很难说真正了解了中华文化。我不是佛教徒,但我深知佛教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原始佛教的起源以及它的世界化进程。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随着文化的交流传播,它逐渐走向世界,成为世界各地人们研究和探索的对象。它的思想深邃、内涵丰富,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想要了解更多关于佛教的起源和世界化的内容,请关注我们的频道,我们将继续为您带来更多有关佛教文化和哲学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探索佛教的奥秘,了解它对人类文明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