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我国能造世界最先进的大炮
明朝时期,中国成功铸造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火炮——红夷大炮,展现出中国军工技术的辉煌。这一时期的中国,以其卓越的铸造技术和独特的军事策略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
明朝末年,努尔哈赤的军队在战场上多次受挫于精通西学的徐光启领导的明军。红夷大炮作为新引进的西方火炮技术,以其独特的构造和强大的威力,成为明军制胜的法宝。这种大炮的设计先进,管壁薄而坚固,能够承受爆炸的冲击力,同时设有准星和炮门,使射击更为精准。在宁远之战中,红夷大炮立下了赫赫战功。
这些红夷大炮的来源颇为传奇。它们最初是从沉船中打捞而来的欧洲商船大炮。在那个时代,人们巧妙地利用大船载满砂石增加吃水深度,再潜水将铁链系在大炮上,将大炮与沉船分离,然后用绞车将其拉起。这些大炮中的一些被运至宁远城,成为明军的重要武器。
除了打捞之外,明朝还开始自主制造红夷火炮。南方的一些工匠已经掌握了铸造技术,能够迅速进行量产。这些大炮的成功制造与中国的优秀铸铁技术密不可分。其中一门名为“定辽大将军”的大炮可能是现存红夷炮中最长的一门,现藏于某省博物馆。
明代工匠在不断仿造中改进了铸炮技术,采用了铁芯铜体的铸造法。这种技术巧妙地利用铜的熔点低于铁的物理性质,于铁胎冷却后再以泥型铸造法或夹蜡法制模,并浇铸铜壁。这种新型火器不仅管壁较薄、重量较轻、花费较少,而且更加耐用。
除了武器本身的技术进步,明军还学习了西方的先进瞄准技术。16世纪以来,西方科学家发明的许多简明实用的仪器工具被引入中国。这些工具包括“炮规”和“铳尺”,它们能够帮助炮手更精确地瞄准目标和计算填装的量。这些技术的引入使得明军在火炮操作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尽管明军在仿制红夷火炮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在操作方法上仍存在弱点。会教士将西方的先进技术传入中国,被徐光启等先贤所学习应用。他们聘请了外国军官和顾问团,装备了大量的西洋火器,以期在战场上取得更大的胜利。如何更好地运用这些先进武器,仍是明军需要面对的挑战。
明朝时期的中国在军事技术和武器制造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红夷大炮的制造和运用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展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勇气。在面对外来挑战时,明朝通过学习和创新,不断提升自身的军事能力,为世界军事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孙元化的部队,以其精通铳规、铳尺和矩度仪的使用,以及装弹填药技巧的掌握,成为明朝的一支独特力量。这支部队却在一次因鸡引发的兵变中遭受重创。这场变故直接影响了明清两军的军事力量对比。
在崇桢四年(即公元1631年)八月,皇太极率领清军进攻大凌河城。孙元化急令孔有德率八百骑赴前线支援。部队在吴桥遭遇风雪,百姓因恐惧而闭门罢市。一名士兵因饥寒偷鸡引发事件,最终导致了孔有德被拥戴为主,发动吴桥兵变。
次年,孔有德在耿仲明的协助下占领登州,大部分葡萄牙炮手战死,孙元化被叛军放还后被朝廷处决。这一连串事件令明朝多年经营的事业付诸东流。不久之后,明末火炮技术与西方的同步也宣告终结。到了康熙年间,清朝稳定全国后,官方对火炮的重视程度日渐减少。
孔有德的归顺后金,不仅带来了大量西洋火器,更带来了铸弹制药的全套技术和瞄准知识仪具。搭配八旗步骑兵后,形成了一支强大的劲旅。然而到了清朝中后期,火器知识和技术的传承出现了断裂。例如,山西总兵金国正曾提议捐造新型子母炮,却被皇帝禁止。清朝还将各省的子母炮征送到北京,导致火器技术的流失。
到了嘉庆年间,朝廷曾改造明朝的神枢炮并改名为得胜炮,但试放后发现其射程不如旧炮。到了战争时,英军使用的榴篏弹令清军震惊,而清朝仍在使用实心圆弹。尽管林则徐仿制榴霰弹成功,但很少有人知道清朝早期的威远将军炮上已经配置了类似的炮弹。这些宝贵的军事技术和知识都被尘封在武库中,未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和传承。
孙元化的部队曾经拥有先进的军事技术和知识,却因一次意外兵变而失去了发展的机会。而清朝在火器技术和知识的传承上出现了断裂,导致在后来的战争中面临困境。这一连串的事件揭示了明朝与清朝在军事技术上的兴衰变迁,也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曲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