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口误食世界上最毒蘑菇之一的惊险经历
随着春夏季节的到来,蘑菇生长旺盛,但同时也是蘑菇中毒的高发期。近日,湖南省人民医院接收了一家三口因误食灰花纹鹅膏菌这种世界上最毒的蘑菇之一而紧急入院治疗的病例。
6月4日晚饭时分,长沙县的刘德兴老人一家享用了儿子从亲戚家后山摘回的蘑菇汤。这些蘑菇中,除了常见的品种外,还夹杂了一些灰白色、杆子粗、带蒂的小蘑菇。这些特殊的蘑菇在清洗时会出现一层难以抠下的黑色黏膜。
刘德兴回忆,这些蘑菇之前也曾吃过几次,并未发现问题。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真菌研究室教授陈作红在查看了患者手机里的蘑菇照片后,震惊地表示他们误食的正是灰花纹鹅膏菌,这种蘑菇所含毒素对人体的致死量极低,一个长约八九厘米的蘑菇就足以使一个成年人丧命。
灰花纹鹅膏菌在湖南主要生长在6月上旬至7月中旬的高温潮湿季节,主要分布于石栎、刺栲等阔叶林中。其形态特点鲜明,既有菌环又有菌托,菌盖表面具有鳞片、疣状物和粉状物。
湖南省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韩小彤介绍,三人入院后出现了肝、肾功能受损的症状,其中那名年轻男性因吃得最多,病情最为严重。医生立即给予了大剂量灵芝以及护肝、护肾等治疗,必要时还会进行血液灌流以帮助毒素排出。
据了解,夏秋季是食物中毒的高发期,野生毒蘑菇中毒已成为贵州食物中毒的主要类型之一。贵州省疾控中心介绍,近几年剧毒蘑菇种类层出不穷,而且与日常食用的蘑菇外观相似,肉眼难以区分。据统计,2011年至2015年,贵州省共报告了155起野生毒蘑菇中毒事件,死亡54人。目前贵州省毒蘑菇资料记载有60多种,中毒者多发生在农村家庭。中毒后的临床表现十分复杂,包括胃肠炎型、急性肝损害型等,发病潜伏期长短不一。
为了预防类似中毒事件的发生,贵州省食安办要求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各类餐饮场所进行综合检查,疑似野生毒蘑菇、毒野菜一律不得销售、烹饪和食用。对于农户自采售卖野生毒蘑菇的行为也要进行劝阻,并取缔自发形成的路边市场和摊点。
这起事件提醒我们,虽然蘑菇鲜美,但一定要谨慎食用。在享受自然馈赠的美食时,我们必须有足够的食品安全知识,以免发生误食危险物品的情况。夏季是食物中毒的高发期,让我们提高警惕,共同守护食品安全。如何有效预防野生毒蘑菇及有毒植物性食物中毒
随着季节的更迭,野生蘑菇和植物性食品逐渐成为人们的餐桌美食。这其中潜藏着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为了广大市民的身体健康,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预防野生毒蘑菇及有毒植物性食物中毒的问题。
预防野生毒蘑菇中毒的最佳策略是“三不原则”:不采摘、不购买、不进食野生蘑菇。对于野生毒蘑菇,尤其是那些不认识的品种,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如果在进食野生菌后感到头晕、恶心、呕吐、腹泻或其他不适,应立即采取简易方法排除毒素,如大量饮用温开水或稀盐水,并用硬质物品刺激咽部帮助呕吐。及时到医院救治,并告知医生自己进食了野生菌及其种类。
除了野生毒蘑菇,有毒类植物性食物同样不容忽视。不要采摘、购买和进食不认识的野菜和野果等。饮用药酒必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误食有毒植物。对于马铃薯,应储存在低温、避免阳光照射的地方,以防生芽。一旦误食有毒植物,应立即进行催吐、洗胃、导泻等对症治疗,并尽快就医。
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同样常见,主要见于细菌和真菌等病原菌。控制污染源是防范微生物污染的最有力措施。选择新鲜食品、高温灭菌、尽快食用加工后的熟食等都是有效的预防方法。
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食品安全。购买的卤肉、烤鸡等熟肉制品应尽快食用,食用前必须加热熟透。夏季的鱼虾类海产品要彻底加热后食用。生、熟食品要分开存放,避免交叉污染。家中存放的腌腊鱼肉制品、花生、大米等一旦发现长霉,不能食用。对待发霉食物时,绝对不能去除菌落霉斑后继续食用。蛋壳上往往会有大量的沙门氏菌,因此最好在碗边磕鸡蛋,避免微生物污染到碗。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也是至关重要的。
食品安全关乎每一个人的生命健康,让我们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做起,共同守护我们的餐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