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若水献图
宋太祖赵匡胤在陈桥兵变后,心怀统一天下的大志。南唐后主李煜却凭借长江天险,虽进贡而不交出主权,成为南北统一的阻碍。
一日,朝会之上,侍卫禀报有一从江南来的书生要求圣上册封官职。此书生名叫樊若水,来自南唐金陵。一位臣子忍不住笑道,提及了樊若水因科举考试失败而给李煜写信提建议的旧事,并奉上了自己的诗作,其中“大漠孤烟落日圆”一句成了人们口中的笑话。
宰相赵普认为樊若水沽名钓誉,建议对其进行惩罚以扬我大宋国威。太祖却认为人家远道而来投奔大宋,心意可嘉,决定见他一面。
樊若水在宫门外等待了大半天才得以宣见,心中十分不痛快。见到太祖后,他并不跪拜,只拱手作揖。气氛一度紧张,但太祖仍然赐座并亲切询问他为何取名“若水”。樊若水解释是因为仰慕唐朝大臣倪若水的为人而取名。旁边侍立的臣子忍不住笑出了声,因为唐朝那个大臣实际上叫倪若冰。
樊若水听到笑声后十分着急,引用了唐太宗的话来为自己辩护。众臣子虽然觉得他的引用并不准确,但太祖却赞赏他的赤诚之心,给他改名“知古”,并赐进士及第、加封官职。
众臣子出宫后纷纷反对这一决定,担心会引起天下百姓的耻笑。但太祖认为樊知古虽然学识不精,但关心国事、尊崇先贤的赤诚之心难能可贵。他相信假以时日,樊知古能够担任重要职务。赵普虽然忧心忡忡,但也只能作罢。
樊知古出宫后的行为让人捉摸不透,他在客栈里时而狂笑时而痛哭,引人关注。他在房间里自言自语,让人无法猜测他的真实意图。赵普将这一情况禀报给太祖后,太祖决定再次宣樊知古进殿。
樊知古见到太祖后表示,他并非嫌弃官职太小,而是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奏明圣听。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宋朝的统一大业做出贡献。这番话让赵普和太祖都深感意外和感动。他们意识到樊知古虽然之前表现得傲慢无礼,但他内心深处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决定给予他更多的机会和信任来展现他的才华和潜力。这场会面最终成为了宋朝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也为樊知古开启了一段传奇的人生旅程。樊知古对赵普的嘲讽置若罔闻,转向太祖,诚恳地请求:“陛下,微臣别无他求,只愿您能收回成命,让微臣回归平凡,做回一介布衣。”
太祖闻言,怒不可遏:“我大宋的官职是你可以随意要就要,不要就不要的吗?你当朝廷是菜市场吗?你眼里还有没有我这个陛下?”
樊知古伏地请罪,语气中透露出无奈与自责:“微臣知罪,请陛下息怒。相爷之言诚然犀利。犹如那大漠孤烟中的落日圆,凑成一句诗贻经年。对于知古不知古,我深感羞愧。”说罢,他从怀中掏出一卷画轴,双膝跪下,双手献上,“这是长江天险图,微臣愿以此图献给陛下。当年科考失利后,我愤而探寻长江之险,日夜苦思破敌之策。此图包含长江的宽度、水流、地形地貌等机密信息。”
太祖接过地图,面露喜色。原来樊若水在科考失败后,愤然来到采石矶,那里是离金陵只有80多公里的军事重地。他白天化身为渔翁,在江边静默观察;夜幕降临,他便携带丝绳,游过长江,反复测量。如此夜以继日的辛劳,终于让他摸清了长江的底细。
公元974年10月,樊若水的建议被宋太祖采纳。宋军在长江上搭起浮桥,突破天险。江南之地如入无人之境,不久便兵临金陵城下。南唐后主李煜无奈投降,从此沦为阶下囚。他在宋朝的天空下,哀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樊若水的智勇之举,不仅为宋朝统一大业立下汗马功劳,更展现出他的一片忠心与对国家的深沉热爱。他的事迹流传千古,成为后人赞誉的佳话。更多精彩故事,敬请关注奇技网频道,为您持续更新更多历史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