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有没有说过「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

民俗风情 2025-04-01 12:26www.198689.com民俗风情

曹操是否真的说过“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这句话?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引发了历史的探讨和人们的深思。

《凝视曹操像》

在裴松之的三则材料中,我们可以进行如下三点深入而审慎的分析:

(1)曹操杀吕伯奢家人的事件,被载入了曹魏官修的《魏书》,其真实性难以被否定。书中对吕伯奢之子意图的解释,似乎并不足以令人信服。考虑到吕伯奢的身份和地位,以及他与曹操的故旧关系,吕家为何要去一个归乡之人的疑问自然产生。

(2)《魏书》对曹操杀吕伯奢家人的记载,表明这一事件在当时社会有着广泛的影响。曹操主动传播此事并无太多光彩。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吕伯奢作为地方名士,曹操在其家中,造成了一桩公众广泛关注和议论的事件。特别是在信息通达的成皋县(属河南尹管辖),这一事件更是被大量传播。

(3)《世语》和《杂记》的记述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背景。相较于《魏书》,《世语》和《杂记》在描述吕伯奢事件时,增加了一个情节——曹操因怀疑吕家人欲抓自己向朝廷邀功,而不待确认真假就动手。这一逻辑更合理,也表明至少在西晋时期,关于曹操因疑心而杀吕伯奢的说法已经流传开来。

除了上述分析,还有一个细节值得特别注意。《杂记》与《世语》在描述曹操杀吕伯奢家人这一节时内容相似,但《杂记》中那句著名的“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尤为突出。《杂记》的作者是孙盛,而在他的另一部作品《魏氏春秋》中,这句话的出处却是司马昭。这也为我们理解这一历史事件提供了另一个角度。

《魏氏春秋》中记载,侍中郑小同在高贵乡公曹髦与司马文王司马昭的对话中,文王曾言:“宁我负卿,无卿负我。”这一叙述为我们揭示了司马昭的一种心态和策略,也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三国时期复杂人物关系的理解。在魏帝曹髦的时代,一位名为郑小同的官员,曾拜访过权势显赫的司马昭。某日,司马昭因急事入厕,留下了一份秘密文件未加隐藏。当他返回时,面对郑小同的询问,司马昭询问文件是否被看到,郑小同坚决否认。司马昭心生疑虑,他心中浮现出一句话:“宁我负卿,无卿负我。”出于谨慎考虑,他最终下令用毒酒赐死郑小同。

这段故事源自《魏氏春秋》,此书的二十卷虽已失传,但其中的故事仍被后世记载。在唐朝章怀太子为《后汉书·郑玄传》所作的注引中,我们可以找到这段叙述。裴松之在为《三国志·高贵乡公纪》作注时也有所提及。两者在描述司马昭的反应时存在微妙的差异。章怀太子的版本中,提到了司马昭的决绝之语:“宁我负卿,无卿负我”;而在裴松之的版本中,则只描述了司马昭的犹疑,并未提及这句话。

考虑到两位注家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们并不需要顾忌司马氏的审查。那么,这种差异应如何解读呢?《魏氏春秋》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章怀太子在注引中可能将曹操与司马昭混淆了。而裴松之在引用孙盛的《杂记》时,可能认为“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句话更属于曹操的风格,因此在引用《魏氏春秋》时删去了司马昭的那句话。在没有证据否定这些史料真实性的前提下,我们可以认为这两种说法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曹操的“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与司马昭的“宁我负卿,无卿负我”,可能都是魏晋时期权力高层流传的黑暗名言。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个人言论,更代表了当时人们对曹操和司马昭这类权臣形象的基本看法。这两句话可能是同一类人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同表达。孙盛将这些言论记录下来,正是因为他认为这些都是真实的反映。“宁我负人”与“宁我负卿”,或许不仅仅是两位历史人物的个人信条,更是魏晋时代权力斗争的缩影。

上一篇:微微一笑很倾城17集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98689.com 奇技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