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就业评分制度是为了评定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的资格,该制度由毕业生要素分和用人单位要素两部分组成。这一制度的背后,体现了上海对于优秀人才的渴求与重视。
在毕业生要素分方面,主要考虑了毕业生的最高学位、学历以及毕业学校等因素。对于拥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毕业生,他们只要符合基本申报条件即可直接落户上海。硕士、研究生和学士、本科生则根据不同情况给予一定的分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毕业于特定高校及研究生培养单位的毕业生,如国内知名高校以及在沪的高校,都可以获得额外的分数。甚至对于自主创业的学生,评分办法中还有导向要素分及附加要素分等额外加分项。
用人单位要素则是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考虑。只有符合一定条件的用人单位才能为录用人员申请本市户籍。这些条件包括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党政机关、在本市登记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等。符合本市产业发展方向、信誉良好、注册资金达到人民币100万元(含)以上的企业,且在规定时间内注册登记的,也可以申请。不满足上述条件的用人单位,如确需引进非上海生源毕业生,需按程序向相关部门提出申请。
最终,非上海生源进沪就业申请上海市户籍需要达到一定的标准分。这个标准分并不是固定的,会根据每年的政策进行调整。以2024年为例,标准分为72分。如果毕业生的各项要素累积分值高于这个标准分,他们就可以办理上海市户籍;如果低于标准分,则可能只能办理人才引进《上海市居住证》。
这一就业评分制度是为了平衡毕业生、用人单位以及城市发展的需求而设立的。它不仅考虑了毕业生的个人条件,如学历、学位和毕业学校,也考虑了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这一制度的目的是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来沪就业,为上海的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