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万年乌木 搁河边半个月无人理
近日,四川安居区安居镇琼江河畔发生了一件令人瞩目的事件。两根珍贵的乌木,距今已有近万年历史,被村民在河畔意外发现。为了避免国家资源流失,村民们迅速将此情况上报给当地部门。接下来的事情进展却令人尴尬。
这两根乌木的价值引起了村民的高度关注,但相关部门却似乎并不在意。虽然市文物局已经确认这两根乌木为阴沉木(四川人称其为乌木),并指出它们已经在水下埋藏了8000至10000年,但如何处理这些珍贵的乌木却成了一个难题。
市文物局表示,乌木不属于文物,应该由国土部门处理。市国土资源局安居区分局却表示,需要有专家鉴定乌木的价值,然后才会将其交给国资委。而寻找专家的责任则落在了安居镇的肩上。镇表示他们没有专业知识来处理此事,也无法联系到相关专家。
这两根价值不菲的乌木在琼江河畔原封未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至今没有找到“买主”。
这两根乌木的发现过程充满了惊奇。村民郑中兵在琼江河畔无意中发现了这两根乌木,并立即联系镇、文物部门和国土部门。经过现场鉴定,这两根乌木确实是阴沉木,也就是所谓的炭化木。它们的形成过程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当时古四川地域的天体发生自然变异,导致地震、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将地面上的植物生物全部埋入古河床等低洼处。在缺氧、高压状态下,这些树木在细菌等微生物的作用下,经过长时间的炭化过程形成了阴沉木。
如此珍贵的发现却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市民和网友们纷纷表示遗憾和不满,认为相关部门应该积极处理此事,保护国家资源。也有专家呼吁,应该加强对乌木等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研究,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这些珍贵的自然资源。
如今,这两根乌木依然静静地躺在琼江河畔,无人问津。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尽快处理此事,为这些珍贵的乌木找到归属,也让市民和网友们感受到相关部门对文化遗产和自然资源的重视和保护。也希望这样的尴尬事件不再发生,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我们的文化遗产和自然资源。“阴沉木”,早已超脱了一般木材的界定,它被尊称为稀世之珍宝。因其存量极为有限,成材的概率更是低至不到1%,它的不可再生特性,以及独特的观赏价值,使得阴沉木具备了极高的科研价值、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巨大的经济价值。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名叫郑中兵的普通村民,他偶然发现了价值连城的乌木。他没有因个人的贪念而私自占有,反而出于对国家和资源的尊重,第一时间向当地部门报告,期望有关部门能妥善处理。这颗炽热的心却遭遇了冷漠的待遇。半个月的时间里,似乎没有任何部门愿意接手,那两根承载着近万年历史的乌木在琼江边依旧静静地躺着。
我们无法想象,当老郑再次走向琼江边,看到这两根无人问津的乌木时,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复杂。也许他会后悔,这次的热心贴上了冷屁股。也许,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或者其他事情,他会选择视而不见,让事情顺其自然。
阴沉木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奇迹,它的稀有性和独特性让人惊叹。而郑中兵的行为更是让人感叹,他的诚信和责任心让人敬佩。相关部门对此的冷漠反应,无疑是对这种诚信的打击,也是对公共资源管理的拷问。我们期待有关部门能真正负起责任,对这样的事情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像郑中兵一样,珍惜资源,有责任心,共同保护我们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