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和黛玉同真性情 为何一个讨喜一个不讨喜
一、黛玉与宝钗:红楼梦中的两种性格魅力
在红楼梦的世界里,黛玉与宝钗无疑是两大引人注目的角色。许多读者常常将她们进行比较,喜欢黛玉的人常常对喜欢宝钗的人有所保留,反之亦然。黛玉与宝钗其实并非简单的对立面。
红学研究认为,宝钗与黛玉是曹雪芹笔下塑造的两个极端,两者并非独立的个体。宝玉在太虚幻境中所见的十二钗正册中,唯独宝钗与黛玉是画在同一幅画上的,这也暗示了她们之间的某种不可分割的联系。
拥林派与拥钗派之所以各执己见,不肯让步,是因为黛玉与宝钗的性格塑造得十分鲜明。一个率性可爱,一个沉稳大方,这两种性格不仅在红楼梦的时代普遍存在,也存在于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可以代入其中一方,或是追求成为这样的性格。
这种对比其实是无效的。黛玉与宝钗的性格虽然对立,但并不意味着一个人只能是其中之一。正如苹果与梨,除了都是水果外鲜有共性,不适合作比较。有效的对比必须发生在有相似性的两个事物之间。
二、宝玉与黛玉:真情与体贴
宝玉与黛玉是红楼梦中的真情之人,他们都有着反叛、率真的性格。但为什么宝玉的人缘特别好,而黛玉却并非如此呢?
除了身份的原因,宝玉比黛玉更体贴、更会关心别人、更遵守礼法可能是更重要的原因。宝玉不仅对晴雯、袭人等丫鬟十分上心,为她们留食物、博红颜一笑,看到小姑娘淋雨也会提醒。这种体贴甚至在现代都可能难以找到。
往大了说,宝玉虽然讨厌男人,认为他们是“须眉浊物”,但在必要的场合,他仍然会保持应有的体面。比如在与各路宾客的交往中,他始终保持了礼数。而黛玉则很少表现出这种体贴,她虽然对宝玉很好,但似乎对其他人的关心并不多。她不仅不体贴,还喜欢取笑人,对礼数也不太在意。
红楼梦中的世界,宛如一幅细腻的画卷,其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活,各自有着独特的性格与命运。在这幅画卷中,林黛玉与贾宝玉两位主角的故事,更是引人注目。
谈及周瑞家的送宫花一事,林黛玉手中的那枝花,似乎承载了更多的深意。她冷嘲热讽的话语:“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的也不给我。”似乎透露出她的不满与自卑。尽管周瑞家的是王夫人的陪房,平日里连凤姐都要敬称一声“周姐姐”,但在黛玉心中,这并不能改变她此时的感受。当时的规矩虽在,但人心难测,林黛玉的这番言语,无疑是一种真性情的流露。
同样是真性情,贾宝玉却更讨人喜欢。在刘姥姥二进大观园的故事中,黛玉嘲笑刘姥姥为“母蝗虫”,显示出贵族小姐的优越感和些许的刻薄。而宝玉则多了一份善心,他虽然也不喜欢刘姥姥出丑,但却体谅庄稼人的辛苦。当妙玉要扔掉刘姥姥用过的茶杯时,宝玉提议将其送给贫婆子,这不仅体现了他的善良,更显示了他的悲悯之心。
再来看黛玉、宝钗、宝玉三人之间的对比。黛玉虽然真性情,但她的直率和刻薄让她得罪了不少人;宝钗则礼数周到,深得人心,但也有一些人并不喜欢她,如贾母。很多人认为在这两者之间必须二选一,但宝玉却为我们展示了另一种可能。他既有着真性情,又有着好人缘。他的善良、悲悯和体贴,让他赢得了众人的喜爱。
当我们在纠结是要向黛玉学习还是要向宝钗学习时,不妨多向宝玉学习。真性情与好人缘并非不可兼得,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把握尺度和方式。宝玉的故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和启示。他的善良和悲悯之心,让他的真性情更加熠熠生辉。
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鲜活、生动,他们的故事引人入胜、发人深省。想要了解更多关于红楼梦的故事和人物分析,请关注我们的频道,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充满魅力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