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的发迹和败落实际是东汉末宦官士族和地

大明星 2025-04-03 04:20www.198689.com大明星

董卓:汉末三国的风云人物

要深入了解汉末三国时期的历史,董卓这一角色无疑是不可或缺的。本文所依据的资料主要来自三国志董二袁刘传、后汉书董卓传以及其他相关章节。

一、董卓的出身与性格

董卓,字仲颖,生于陇西临洮。他出身于庶姓地主家庭,父亲去世后,实际上属于无官的平民家族。这种出身背景与他日后受到士族集团的轻蔑和敌对有着紧密的联系。董卓的豪勇无畏,在杀牛宴客的故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汉桓帝末年,董卓以六郡子的身份成为羽林郎。他才华出众,武艺高强,力大无穷,一人在战场上能左右驰射。因在并州有功,拜为郎中,赐缣九千匹,但他却将这些赏赐全部分给吏士。这种豪爽的气质,让人不禁想起战国时期的赵奢。

董卓的出身并不高贵,作为一个士兵出身的人,在东汉士族门阀势力强大的时代,他很难进入权力中心。但董卓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在战场上屡建奇功。比如在与章、遂的战斗中,他利用伪装的捕鱼行动,制造洪水阻碍追敌,成功全身而退。这种巧妙的战术调度足以证明其军事才能。

二、董卓的进京与败亡

董卓在讨伐边章韩遂部的战斗中崭露头角,成为汉政权镇压异己的重要力量。尽管他在战场上表现出色,却仍然受到官僚的轻蔑。董卓对于无实战经验的书生如张温也嗤之以鼻。

当边章、韩遂在凉州作乱时,中郎将董卓负责讨伐,但无功而返。后来,司空张温担任车骑将军,前往西征讨章等。在这个过程中,董卓与张温之间发生了紧张的对峙。张温责备董卓时,董卓应对傲慢不驯。这也预示着董卓与士族集团的矛盾日益激化。

六年之后,朝廷欲将董卓调往少府,但他并未赴任。他上书陈述自己所带领的湟中义从以及秦胡兵都忠诚无比,然而由于朝廷的赏赐断绝,他们的妻子儿女饥寒交迫,导致他无法前行。这些羌胡士兵情感深厚,如同狗对主人一般的忠诚,董卓无法禁止他们对自己的牵挂,只能尽力安慰他们。他的奏章情感真挚,令人动容,朝廷对此也颇感忧虑。

随后,灵帝病重,朝廷任命董卓为并州牧,命令他将兵力归属于皇甫嵩。董卓再次上书,表示自己虽无老谋,但壮士效命已有十年。他的士兵们彼此熟悉,对他有深厚的感情,愿意为他效命。因此他请求将部队带到北方边境,效力边疆。于是他在河东驻军,静观时局变化。

有趣的是,董卓在久经沙场的皇甫俊、段颖手下并不会如此嚣张,这充分显示了他对士族集团和书生的轻视。可以说,在董卓眼中,汉朝中央已经无可救药,所以他绝不会乖乖交出兵权进京听人摆布——即使有一个九卿的头衔。他自持兵力强大,在洛阳一水之隔的河东静静等待,希望中央崩溃后进城摘桃子。

汉末军队私家化的倾向在此时已经十分严重。由于都是临时征召的农民子弟,他们的生死荣辱完全掌握在直属将领手中。数量庞大的军队让中央管理不过来,地方军变成私家军队也就不足为奇了。

大将军何进的软弱无能让宦官得势,也给了董卓进京的借口。当灵帝驾崩、少帝即位后,大将军何进与司隶校尉袁绍密谋诛灭宦官,然而太后拒绝了他们的计划。于是何进召董卓入朝以胁迫太后。董卓得到召唤后立刻出发,并上书指责中常侍张让等人窃据宠位、浊乱海内。他声称扬汤止沸不如去薪,决心铲除这些内患。他回忆起赵鞅兴晋阳之甲逐君侧之恶人的历史,决心效仿前辈进军洛阳,清理奸秽。然而董卓尚未到达京城,何进就败了。中常侍段珪等人劫持了少帝及陈留王逃往小平津。董卓远望火起,迅速引兵前进,在天亮前到达城西。他得知少帝在北芒山,于是前往迎接。皇帝见到董卓领兵到来,惊恐得哭泣起来。董卓与他对话时无法应对,但与陈留王的交谈却深入了解了祸乱之事。董卓认为陈留王贤能且为董太后所抚养,自己又与太后同族,因此有了废立之心。

描绘董卓进京,宛如天降馅饼般的好运降临。虽然董卓敏锐地抓住了机遇,但中央政权的庞大超乎他的想象,他并未预见到能够全盘接手。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为了实现称雄的梦想,演绎了三部曲:抓兵、废立、用人。

董卓初入京城,骑兵不过三千。他担心兵力不足,无法让远近信服。于是,每隔四五日,他便悄悄出动军队驻扎近营,到了清晨则大张旗鼓地返回,给人一种西兵再次进攻的假象。洛阳的人都被瞒过去了。不久,何进及其弟何苗所率领的部队都归顺了董卓,再加上吕布杀了丁原并吞其众,董卓的兵力大增。

有了强大的兵力,董卓开始觊觎更高的地位。他暗示朝廷策免司空刘弘,自己取而代之。随后,他召集百官商议废立之事。在会上,董卓慷慨激昂地表示,皇帝昏弱,无法主持宗庙,为天下之主。他打算效仿伊尹、霍光的做法,拥立陈留王为帝。面对卓的强势发言,公卿以下无人敢于应对。唯独卢植提出反对意见,他指出前例废立皆有充分理由,而今上并无失德,不宜轻率废立。董卓大怒,会议不欢而散。

次日,董卓再次召集百官于崇德前殿,胁迫太后,策废少帝。他声称皇帝在丧期间无礼法度,遂将其废为弘农王。同时拥立陈留王为新帝,即献帝。此后,董卓又打算对太后采取行动,逼迫永乐太后至忧而死,并迁怒士族代表袁绍等人。

董卓的凉州军团原本洛阳三大武装力量中最弱的一支。由于何进家族失去男丁,何家的下属以及包括曹操在内的西园八校尉禁卫军都投效董卓。并州兵在吕布杀丁原后也归附董卓。统一兵权后,董卓才有能力逼宫。即使是士族代表袁绍也只能干瞪眼骂街。

在掌控兵权后,董卓想起刘协是同族董太后抚养长大,且聪慧有君主的潜质。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威,废立成为必然之举。董卓的行事心理很大程度上受到其西部血统和文化风俗的影响,他尊重英雄不问出处和成功路径。面对一个懦弱的皇帝,他选择了废立,这恰恰说明董卓思维之简单。否则一个懦弱的皇帝远比后来的献帝好控制。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董其他的暴行。

在洛阳,贵族们的府邸相连,金银财产堆积如山。董卓放纵士兵闯入他们的住宅,妇女,掠夺财物,这种行为被称为“搜牢”。[一]人们对此感到极度恐惧,生死未卜。在何后的葬礼上,董卓甚至取走了藏中的珍宝。他还对公主进行奸污,掠夺宫女,滥用酷刑,甚至对微小的过失施以严厉的惩罚。他的部属曾在阳城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屠杀,将斩首的妇女挂在车上,载于车辕上,载歌载舞地返回。他还破坏了五铢钱,重新铸造小钱,甚至破坏了洛阳及长安的铜人、钟虡等物品来铸造钱币。[二]这使得物价低廉而物品昂贵,谷价飙升至上万。他还更改了钱币的样式,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三]当时的人们认为董卓如同秦始皇一样残暴无情。[四]而董卓本人是临洮人,如今他毁掉了铜人,虽然形式不同但凶暴相似。[五]虽然他对下属残忍无情、滥杀无辜但对待自己的爱宠却十分放纵这也使他陷入了众叛亲离的局面。

董卓的军队纪律败坏正是暴发户一朝得志的写照。掘墓抄家之类比起刘备进成都以及曹操和黄巾军的手段也不过是半斤八两。后宫虽然罪名大但其实对老百姓并没多大损害。而屠杀平民抢掠充当军赏则是凉州大兵本性体现。董卓失去了下层百姓的支持试图与士族对抗没有下层支持的他如何继续他的暴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董卓毁坏五株钱铸小钱这一历史性事件。小钱必然是不足值的货币加上滥发导致了通货膨胀东汉稳定的货币体系就此崩溃。由于此后币值的混乱曹丕不得不宣布废除货币采用谷帛充当实物货币这是经济发展的重大倒退。董卓毁坏的货币体系直到北周南陈才得以稳定恢复这是他对中国历史做出的最大负面影响之一。凉州大兵不懂经济看到货币可以不足值随便发就高兴的忙不过来。

此后迁都之举更是歇斯底里的疯狂总动员。当时百姓流离失所被称为白波贼人数达十余万。董卓派遣军队镇压却未能成功。随着东方战事的爆发董卓心生恐惧毒杀了弘农王并打算迁都长安。尽管公卿们对此争论不休但董卓愤怒之下还是斩杀了反对他的大臣。迁都后董卓在长安的暴行更加严重焚烧宫室寺庙居家抢夺百姓财物甚至发掘皇陵及公卿墓收取珍宝。至于屠杀张温等百官就更不必说了董卓的暴行是无心治国专心放纵的暴发户劣根的集中体现。

董卓的财富堆积如山,金有二三万斤,银有八九万斤,珠宝、锦绣、珍稀物品等数不尽。他的命运却是走向恶报之路。董卓的行为引起了长安人民的反抗,士兵们对百姓进行掠夺和屠杀,无辜的生命在血泊中哀嚎。最终,董卓被诛杀,尸体被公之于众。这场连环事件标志着汉王朝的终结,一个新的分裂和英雄时代悄然开启。历史的翻书,不仅仅是为了让我们见证英雄成败,更是为了让我们汲取历史的教训和智慧。那么,从董卓的事件中,我们可以借鉴些什么呢?

中央对军队的控制至关重要。军队私有化是危险的信号,董卓的崛起正是因为他掌握了军队并拒绝放弃兵权。将领的轮换制度必须严格执行,即使形势所迫不能经常更换将领,也可以经常调动他们的直接下属。避免个人崇拜和个人意志的过度膨胀,这是防止权力过度集中的关键。在和平时期,要迅速完成军队的复员工作,避免高级将领的影响力继续保存和扩散。如果中央对董卓能够保持高度的控制,或许可以避免他的反叛。

董卓的发迹和败落,实际上反映了东汉末宦官、士族和新兴地主集团的斗争。这场斗争的背后是权力的争夺和利益的冲突。董卓的强行废立引发了百官的不满,实际上反对的主要不是更换皇帝,而是董卓的自行其是。如果董卓能够谨慎地把握实际权力,循序渐进,或许能够谋取到士族关于废立的支持。董卓也应该及早培植自己的势力,尤其是官僚追随者而不仅仅是士兵。他进京后才发现与知识分子的对立已经太晚。从平民起家的成功者,在把持中央政权之前很早就开始培植自己的党羽了。有志于天下的人应该多结识朋友,一旦有了机遇可以立刻组织放心的班子。

董卓的经历也告诉我们要有敏锐的政治嗅觉并善于把握机遇。他进京时抓住了机遇立刻发迹。相对正面的角色如后来的高欢、刘裕也都是善于把握机遇的人物。但是他们在谋求权力时并不张扬,而是谨慎地把握实际权力。比如曹操在实力不足以对抗袁绍时让出大将军头衔但始终不放弃实际权力。这也提醒我们想要在政治舞台上取得成功必须保持低调谨慎的策略。

总的来说董卓的经历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反映了东汉末各种势力集团的斗争和冲突以及封建制度的巩固和新贵族的崛起。我们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和智慧学会如何借鉴历史经验以更好地面对现实和未来。想要了解更多的历史内容请关注我们的频道一起探索历史的奥秘!

上一篇:延安时期的侦破奇才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98689.com 奇技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