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建中小小年纪就“大人范”合适吗?
近期,湖南某小学生的作文在朋友圈中引发了广泛讨论。这篇作文描述了一个学生在学校打预备铃后去厕所的经历,因遇到熟悉的值日生而得以“开后门”,从而引发了关于孩子过早模仿成人行为的热议。
在这个信息化社会,孩子们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和信息,包括电视节目、网络和手机等。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孩子确实表现出超乎年龄的成熟和“大人范”,言行举止颇受社会影响。一些人担忧这种过早的成熟可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这只是孩子天真率性的表现,无需过于敏感。
一些家长反映,孩子在家里或学校表现出“小大人”的行为,如模仿大人的言行,过早失去童真。专家对此表示,孩子说大人话、办大人事并不一定意味着不好。如果是出于聪明和早慧的表现,家长应该理性看待并适当引导。如果孩子的行为是为了取悦他人或获得赞赏,那就需要家长警惕,因为这可能养成孩子表里不一的习惯。
笔者认为,孩子过早表现出“大人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家庭、学校、社会以及网络电视等环境都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了影响。尤其是一些家长的行为和言语,往往会成为孩子的模仿对象。一些电视动画片中的成人语言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对于这种现象,家长不必过于紧张,但也应该引起重视。
家长应该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避免在孩子面前谈论一些不适合他们的话题。要关注孩子所观看的电视节目和网络内容,确保这些内容适合孩子的年龄和成长阶段。家长还应该与孩子多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对于孩子过早表现出“大人范”的现象,家长应该理性看待并适当引导。在关注孩子成长的也要注重培养他们的童真和天性。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保持真实的自我,同时学会适应社会,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育儿的策略,其实应该从大人的行为开始,塑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形成良好的习惯。家长们常常以孩子表现得像个小大人而自豪,觉得这样的孩子十分有趣,甚至会出于亲情的疼爱而表扬他们:“看,我家的小宝就像个小大人一样!”家长们这种欣喜的背后,其实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引导责任。孩子们并不完全理解大人们为何要夸赞他们像大人,他们只是为了得到赞扬和认可而去模仿大人的行为和语言。
等到孩子进入学校,开始与更多的同龄人交往,或者在学业上遇到困难时,家长们往往才开始警觉。孩子模仿大人的行为固然有其可爱之处,但过度的模仿也可能导致他们失去应有的童真和纯真。当家长们发现孩子在行为或语言上表现得过于成熟时,应当更加重视对孩子的引导。
正确引导孩子明白哪些行为是合适的,哪些是不合适的,这是家长们的责任。孩子们需要了解,模仿大人并不意味着要失去孩子的天真无邪和无忧无虑的童年。相反,他们应该学会在保持孩子特有的好奇、探索和创造力的逐渐了解和适应成人的世界。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们的言传身教至关重要。不仅要让孩子看到大人的样子,更要让他们理解大人的思考方式、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在成长过程中既保持个性,又适应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