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穿“高跟鞋”不是为漂亮而是防走光
从古至今,女性对鞋的热爱不仅仅是为了行走的便利,更多的是为了“足下生辉”。这种对美的追求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
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时期,女性所穿的礼履,便是一种圆头高底的鞋子,可以称之为古代的“高跟鞋”。在《玉台新咏》中的一首古诗,形象地描绘了这种高跟鞋的形象,让人感受到其高度的夸张。读中国古代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更多关于这种高跟鞋的真相。
唐宋时期,高跟鞋继续盛行。宋代书法家米芾在《唐文德皇后遗履图》的跋中详细描述了唐代长孙皇后所穿的鞋子,那种底高三寸多、下底窄小的鞋子被诗意地称为“晚下”。这种鞋子在宫廷贵妇和闺秀中非常流行。
而在现代,类似的高底鞋被称为坡跟鞋,给人一种视觉上的沉重感,使女性身高增加了近10厘米。而那些没有高底的鞋子,在当时被称为“远游履”,相当于现代的运动鞋。
中国古代的礼教注重的是妇女的衣裙要曳地,这不仅是为了美观,更重要的是为了防止“走光”。在明朝,由于封建专制的严重,妇女的衣裙需要包住身体的每一个部位,同时又不妨碍走路。“衣曳地则覆履,惟见底,故底高。”这说明明朝女性鞋子的底高不仅仅是为了增高和炫美。
随着时代的变迁,裹脚之风在明清两代盛行。特别是在山西、陕西、甘肃等地,这种风气近乎疯狂。在这种背景下,妇女们也有适合自己脚型的高跟鞋。
清朝的刘廷玑在《弓足》一文中详细描述了妇女所穿的高底鞋。这种高底鞋让整个身体的重量都集中在脚尖上,虽然行走起来有些困难,但却能使女性身材显得更加高挑。这种高跟鞋不仅在当时成为了一种风尚,还通过清朝的统治者传到了民间。
满族妇女的“高底鞋”有两种形状,一种是花盆状的“花盆底”,另一种是像马蹄印的“马蹄底”。这些高跟鞋的木底高跟一般高度为5-10厘米,最高可达25厘米,让现在的“高跟迷”们也会感到惊讶。
关于满族女性为何穿高跟鞋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满族妇女有削木为履的习惯,高跟鞋是出于实际生活的需要而诞生的。另一种传说则是为了纪念祖先的英雄事迹。但无论哪种说法,都不可否认的是,穿高跟鞋的女性都是为了追求美,吸引眼球。
作家亦舒曾说过:“女人的堕落是从高跟鞋开始的。”但追求美难道有罪吗?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女性对美的追求是永恒的。为了美,女子愿意受苦受累,甚至付出巨大的代价。这就是女性对美的执着追求。
以上便是关于古代女子穿高跟鞋的全部内容。想要了解更多关于高跟鞋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请关注我们的频道!